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五个注重”加强山西文艺工作

2015-12-22 发表|来源:山西新闻网|作者:晋宣小兵

10月31日,随着舞剧《吕梁英雄传》在北京中国剧院的精彩落幕,山西省优秀新创舞台剧晋京展演活动正式结束。这次我省集中推出的10台优秀新创剧目,突出了“中国梦”和“三个文化”的鲜明主题,涉及话剧、舞剧、音乐剧、歌舞剧、儿童剧、晋剧、京剧、北路梆子等多种艺术类型,展示了全省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进取精神和山西人民的良好风貌。11月18日,我省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暨晋京展演活动总结座谈会在太原举行,对活动取得的成绩和效果表示肯定,对山西文艺工作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艺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落实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国办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作为主要任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繁荣发展我省文艺事业提供了政策保障,开辟了广阔空间。全省上下贯彻落实省委“五句话”总要求,坚定不移站好位、持之以恒抓创作、共同努力创精品,不断推动我省文艺事业继续保持繁荣发展。这十部优秀新创剧目为我省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文艺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一是注重数量与质量的双提高,打造山西文艺盛宴。文艺产品的供给既要琳琅满目,又要光彩夺目。但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近年来,我省文艺作品数量不断扩大,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但在质量和数量的均衡发展上需要进一步努力。我省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在主要地方剧种和传统优势上,要引导文艺作品从数量规模向量多质优转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濒临失传的地方戏曲艺术上,要加强挖掘和整理,依靠数量先演起来、依靠表演先活起来,已是刻不容缓。

二是注重社会和经济的双效益,实现文艺持续发展。文艺作品的生命力,既要好评如潮,又要座无虚席。文艺创作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旗帜鲜明地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实现一部作品激励一群人、一批作品影响一代人。同时,只有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作品才有生活气息和持久生命力。要积极引导文艺作品走向市场、赢得市场,把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等要求与收视率、关注度、票房、粉丝等指标相结合,推出产生更大社会效益、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文艺作品。

三是注重主流和个性的双体现,满足群众多种需求。文艺作品的内容既要一枝独秀,又要百花竞放。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体现在文艺作品中。同时,文艺根于民间,长在大众。由于社会发展、经济条件、兴趣爱好、教育环境等差异,人民的文化消费层次也是呈现出多元多样的特征,要在文艺题材、文艺风格、文艺形式等方面多向发展,真正为群众提供营养全面、风味各异的精神食粮。

四是注重素养和修养的双培育,造就人才德艺双罄。文艺人才的标准既要腹有诗书,又要肩有担当。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敢于肩负历史责任和使命,既要用优秀的文艺作品传递正能量,更要以身作则弘扬正气,为人们树立道德的标杆榜样。当前,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文艺界取得了较大成绩,“五个一”工程建设排名前列,“走进大戏台”等品牌在全国均有影响,广大文艺工作者作了许多突出贡献。但透过表面冷静观察,我们在编创、表演等各方面相对缺乏大家名家,下一步要造就一批有全国影响的文艺领军人物,力争使文艺界出大家、出名家,打造一支在全国有实力、有地位的文化晋军。

五是注重传承与创新的双驱动,激发文艺发展活力。文艺事业的发展,既要一脉相承,又要推陈出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不善于传承就没有创新的基础,不善于创新就缺乏传承的活力,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往往是最好的继承。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山西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能否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首先必须依靠本土特色做文章,要在文学艺术各个方面注重以本土特色为基础,写好山西人、抒好三晋情、讲好山西故事,让文艺作品在社会中引起关注,在观众中获得共鸣。还要依靠资源整合谋发展,在人才聚集强化编创力量、资金聚集强化精品创作、信息聚集强化市场挖掘等方面建立文艺创作、演出、营销等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新常态。同时,还要加强交流合作,通过走下去、走出去、请进来,寻求合作机会,学习先进经验,提升艺术水平,提高队伍素质,扩大自身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