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2015年戏剧演出的4个现象

2015-12-23 发表|来源:北京晨报|作者: 和璐璐

【导读】

2015话剧舞台可以说是探索与困守交融的一年:

原创舞台剧抗战题材增多

喜剧叫座容易叫好难

跨界改编也有风险,不能成为票房保障

“引进来”和“走出去”将提升中国话剧的品质和格局

2015年的话剧舞台,原创大型舞台剧持续发力,《食堂》、《中华士兵》、《样式雷》、《冬之旅》、《戏台》、《北京法源寺》等分别上演,这其中有一些作品让人失望,依然停留在“堆人海、少构思”的陈腐戏剧观里,但更多的则是以崭新的视角站在历史的交叉口,回应当下的问题,提出深入的思考,整体舞台呈现出新意。纵观全局,2015年可以说是探索与困守交融的一年。此外,舞台剧和影视剧的跨界越来越多,但更多的创作者把跨界本身当成成功要素,而如何操作跨界、相互如何汲取营养的功夫不够,使得跨媒介本身成为风险比较大的一件事。

今年由政府主办和民间筹资的文化交流活动日趋活跃,来京演出的外国剧目质量上乘,尤其是NTlive中英文化交流年项目,通过“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的高清影像技术,让中国观众第一时间接近了世界舞台的热门剧目,体会高端世界剧场文化,《女王召见》、《天窗》、《深夜小狗离奇事件》、《哈姆雷特》等10部大戏的引进,以及中英两国最高戏剧表演团体合作的《战马》中文版,对于中国戏剧行业审美的提高,眼界的开阔和制作水平的提升,都具有特别的借鉴意义。

舞台剧:搭上抗战班车

《生死场》

今年的原创舞台剧题材可谓是多种多样。首先,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契机,国有院团都推出了抗战为主题的大戏,其中国家话剧院集近百演职人员组成的《中华士兵》,辽宁人艺的《祖传秘方》,北京人艺的《故园》以及中国儿艺推出的儿童剧《红缨》等,体现了当今话剧人在历史重大时刻的文化担当,对历史的反思、对民族气节的歌颂以及对战火硝烟中爱国情怀的真挚表达。然而,这些新作的力量远远不及经典《生死场》。

一部16年前的田沁鑫导演的《生死场》复排上演十场演出,一票难求,该剧的舞台样式丝毫都没有过时,带给观众的冲击力依然震撼,萧红原著和田沁鑫的改编虽然不是登峰造极的艺术表达,而作品中那种质朴和一览无余的诚意恰恰是当今舞台上最最欠缺的。观众坐在剧场里回首这部让田沁鑫导演声名鹊起的作品,依然感动。这也让我们感叹今天话剧舞台的门槛降低,而真正踏实做戏的原创舞台剧匮乏,很多制作一味依赖明星,或者在创作上跟风、或者在题材上山寨。

喜剧:叫座容易叫好难

《戏台》

喜剧几乎是所有民营戏剧的入门样式,麻花的喜剧和陈佩斯的喜剧应该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像“雷子乐”等一些小剧场喜剧还停留在比较粗俗浅薄的包袱里,即便是喜剧高下的两极,也都能拥有观众,可见喜剧叫座还是相对容易。

今年坐落在东四十条桥南的东方剧院,改旗易帜成为北京喜剧院是今年戏剧圈的一个事件,大概也是看到了喜剧这个类型在话剧市场的大好前景。而喜剧院开张大戏《戏台》由著名编剧毓钺、陈佩斯和杨立新领衔主演,成为今年喜剧舞台上艺术和票房双丰收的最大赢家,从8月份推出以来市场反应强烈,到年底已经接连上演三轮,每轮演出都一票难求。该剧编剧毓钺先生的贵族出身以及对于晚清历史的熟稔,以及匠心独运纯熟的编剧手法使得该剧刚一亮相,即备受瞩目,于旧人故事中寻找人生的普世意义的同时,既有爆笑的舞台效果,又有让人回味无穷的人生况味,可以说该剧把陈佩斯喜剧带入了一个新高度。

跨界:改编亦有风险

《盗墓笔记》

2015年的戏剧舞台,“跨媒介”应该是一个关键词,影视剧、网剧和舞台剧相互借鉴改编不再是小概率事件,而是大家都会想到的常规动作。然而像麻花舞台剧导演闫非这样能既熟悉舞台,又懂得电影语汇的“话剧电影两门抱”的导演其实非常难得,舞台剧和影视剧之间的这道鸿沟,不是那么轻易跨越的。

舞台剧改编的麻花电影《夏洛特烦恼》作为黑马姿态出现,反作用于麻花的舞台,一个剧本同源并蒂开花值得从业人士好好总结。当然,这并不是说麻花多年来在舞台上演出成功的十几部作品都适用于改编电影。《泰囧》到《港囧》从电影质量上来说并没有下降太多,而是因为吊起观众的胃口期待的高度不同,引发的失望造成口碑不佳。麻花团队如何能在舞台剧改编的道路上保持佳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改编固然是一条捷径,因为有了剧本好故事的基础,和宣传上的优势。但并不等同说,改编的成功几率加大。借鉴于热播电视剧《甄嬛传》的舞台剧就是一个不太成功的案例。

此外,舞台剧《华丽上班族》被改编为电影,虽然有张艾嘉卖力吆喝,也没有逃脱被很快排挤下线的命运。根据《他和他的两个老婆》改编的电影,虽然有许晴、车晓加盟,更名为《恋爱排班表》上映,也没有太好的反响,票房惨败。而根据热门IP网剧做成的舞台剧《盗墓笔记》、《鬼吹灯》、《仙剑奇侠传》、《栀子花开》、《滚蛋吧,肿瘤君!》因为找准了目标观众人群,演出效果、口碑、票房都有所收获。

引进:带动审美提高

NTlive

最近两年,由政府主办的高端戏剧交流活动日益增多,让观众打开眼界的同时,也让从业者摆脱了闭门造车的状态,“引进来”和“走出去”成为中国话剧进步的左右脚,提升着中国话剧的品质和格局。

2015年随着政府和民间筹资的文化交流活动日趋活跃,来京演出的外国剧目质量上乘,NTlive中英文化交流年项目,通过“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的高清影像技术,让中国观众第一时间看到了《女王召见》、《天窗》、《深夜小狗离奇事件》、《哈姆雷特》等10部大戏的样子。另一大事件是中英两国最高戏剧表演团体关于《战马》中文版的引进,对于未来中国戏剧行业审美的提高,眼界的开阔和制作水平的提升,具有特别的借鉴和深远的意义。

此外国外的“名作名团名导”带给中国观众从猎奇、追捧到日益冷静、理性地看待审美提高过程。尤其值得记录的是五个小时波兰剧院的《伐木》、日本戏剧大师铃木忠志在长城水剧场上演的《酒神狄俄尼索斯》、波兰羊之歌剧团在乌镇戏剧节带来的音乐诗剧《樱桃园的肖像》以及以色列盖谢尔剧院带来的《乡村》都让观众看到当今世界戏剧舞台的顶尖之作,而中国话剧《茶馆》赴德演出、国家话剧院《理查三世》登陆匈牙利,也同样让中国话剧在世界舞台发声,可以说这些都是今年戏剧舞台的重大收获。有了参照和比较,本土戏剧的养料可能会更加充足,以他山之石融入民族话剧的血液,积淀磨砺出更好的作品,是下一步我们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