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叫好又叫座”难在哪

2015-12-29 发表|来源:太原日报|作者:刘照华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一周年。近期参加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座谈会时有个突出感受:大家对当前文艺创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反响强烈、态度鲜明,另一方面,谈坚守较多,谈创新较少;谈市场冲击和受众变化的困惑较多,谈聚焦难点、破解难题的实策较少。

《讲话》切中文艺浮躁时弊,特别指出了低俗作品大行其道的现实危害,同时指出了文艺创作中存在脱离大众、脱离现实的问题。当前,应从这一警示中领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防止文艺被扭曲、被误导,必须让更多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的优秀作品拥有市场,让它们接地气、受欢迎,叫好又叫座。这是当前繁荣文艺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一个有深度、有难度的课题。

首先,在最能直接服务和影响大众的文艺市场,叫好又叫座的导向受到了明显干扰。

去年国庆档上映的电影中,一部名为《心花路放》的“喜剧”招引着男女老幼。然而,这部影片出人意料地“生猛”,伴随剧情的,是男女之间无厘头的邂逅与媾合,甚至是与猎奇视频口味一致的“车震”场面的一次次“再现”。我们并不否认这些情节有源于当下生活的一面,但我们更发现其“吸睛”与“吸金”的秘诀在于“低于生活”。一些突破艺术底线的影片居然创造了“票房神话”,并以此光环掩盖了其低俗品位,虽不敢“叫好”,却是在“叫座”。今年国庆档期,影片《夏洛特烦恼》一扫烦琐平庸的搞笑套路,以批判现实和回归纯美人性的格调为取向,借助与现代观众审美习惯相契合的表现手法和语境,实现了娱乐与教化相得益彰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对浮躁空洞的流行文化现象进行了尖锐批判,戳中了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精神误区和困境。这部影片票房突破10亿元,是叫好又叫座的影片。然而,在炒作式的评价中,这部影片却被冠以“荒诞喜剧”的标签,充作“票房论”的工具,其美好的格调没有被充分叫好,而是几乎被流行文化的泡沫所遮蔽。实际上,《夏洛特烦恼》是开心麻花团队在2012年就推出的话剧,一直活跃在演出舞台,然而,对其“叫好又叫座”的解读却鲜有所闻。

其次,透过市场表象观察,文艺正在经历的困惑有着更为深刻的原因。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化需求与供给状况显著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对思维方式、文化方式的改造与影响,使得叫好又叫座面临全新课题。

在一个对宇宙时空、文明本质的感悟已经进入“三体”思维的时代,在一个互联网、大数据将生活无限延伸同时又高效串联的时代,在一个“虚拟”变得“实在”的时代,新的表达方式已然生成,情感方式与审美观念的变化产生了尤为深刻的影响。文艺要与时俱进,必须尊重当代受众的思想精神特征,必须在研究文艺传播新要求、把握新规律上下功夫。这其中,难题较多,破题难度较大。

此间,最值得关注的,是年轻受众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时,专门讲述了自己年轻时接受文艺影响和熏陶的故事,并指出:文艺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这其中确乎具有深远含义。文艺之于年轻一代,从来就不是作品与局部受众的关系,而是构成文艺时代现实、构成文化的前途与未来的命题。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年轻一代,观念新潮,气质迥异,他们在崇尚个性化的同时,又有着互联网社交时代接受方式、表达方式、消费和娱乐方式趋同的显著特征;在注重创新、具有活力的同时,他们与传统文化相对隔膜,甚至有着较大心理距离。而具有这种特征的年轻一代,如今已经成为消费主力,成为文艺作品重要的受众。由此观察,当前文艺面临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复杂的环境,以传统的思维和方式追求叫好又叫座,显然不切实际。而突破阻隔,克服局限,善于引导,让优秀作品在广大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中叫好又叫座,是当下文艺工作的重要任务。

与此要求不相适应的是,当前,脱离大众、脱离现实、自以为“高雅”的思想倾向依然固执地存在。有的创作者一味强调时代的浮躁、读者的浅薄,却自恋于个人感受,和读者玩清高;一些文艺期刊经历了“读者仰慕”到“门前冷落”的转折后,缩回写作者小圈子里打转转,把孤芳自赏、延续老旧做法视为“坚守”,实质是对受众的冷漠,是躺在扶持经费里“享清闲”,哪管无人喝彩。这些思想观念上的阻碍必须破除。

与此同时,一些现实课题有待及时破解。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在新的条件和环境下,优秀传统艺术特别是传统戏曲艺术等,不叫座、难留人的情况较为普遍。以晋剧为例,当前不仅需要解决谁来传承谁来演的问题,更要重视谁能欣赏谁在看的问题。近些年,晋剧获奖不少,一批作品如《傅山进京》等在艺术界引起轰动,在观众中赢得了反响,但整体观察,晋剧确实面临观众断层的考验,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的知晓率很低。有观点认为,晋剧有自己的“程式”,是历史积淀形成的精髓,无法迎合时尚、迎合潮流。而换个角度看,晋剧的特别之处恰恰就是能叫座的看点。晋剧的高级技巧很多,如翎子功、帽翅功、甩发功、喷火功等等,如果这些绝活与更具展现力的现代舞台手段配合,进行适合现代观众审美心理的视觉化打造,则实现川剧“变脸”式的传播效应并非没有可能。如果能让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爱上晋剧的绝活,他们便有机会去体验传统晋剧的独特韵味。一些专家曾经总结,晋剧出国演出不多,但晋剧的翎子功、帽翅功等绝活在国外观众中很受欢迎是事实;当下一些舞台演出之所以取得成功,除剧本好、演员好之外,精彩的舞台“机关布景”等等已是叫座的重要原因。当前,只有与时俱进,主动接近新的观众群体,让传统艺术“活”起来,才是对传统艺术最好的坚守、传承与保护。而现实状况是,大多传统艺术面向现代观众提炼贴近性元素的能力不足,面向市场进行艺术创意、艺术推广的能力不足,更深一层观察,不仅存在观念和认识上的差距,更有待于在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再次,让作品叫好又叫座,还涉及文艺内部的系统传承因素。这方面也存在深层次问题。

“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新的文艺群体十分活跃。这些人中很有可能产生文艺名家……”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表述的深刻启示在于,要从文艺形态的时代特征,以及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中把握文艺的未来。文艺创作的新生力量善于表现当代审美趣味,他们的作品更容易赢得年轻受众。但正因艺术新秀肩负繁荣文艺的时代重任,更应特别重视对他们的引导、培育和传承,让他们的作品不单叫座,更能叫好。中国文联副主席、表演艺术家奚美娟曾谈起自己某次参加演出、独唱一段民歌的小故事。一位曾在十年前教过她的上海戏剧学院的声乐老师看了戏,并主动找到她,表示要帮她调整一下演唱的声音:“你再忙,也要到我家里来。”奚美娟说,作为老师的那一辈知识分子,坚持要自己的学生做到最好的这份坚守,让她感到了一种高度,让她觉得敬畏……她体会,表演是一门科学,不是“玩玩”就能达到一定高度。她谈到了对当今文艺的一些担忧:“制作周期越来越短,剧集越来越长,大家往往非常着急,想快些做完、播出,所以没有人去好好地讨论,把这个剧做得更完美一些。甚至你越认真,他会觉得你太多事儿了……艺术难道就不能站得更高一点么!”

浮躁风气的存在,使得文艺严谨、严肃的传承弱化,甚至变得稀缺。又如在当今文学界,严肃批评、严谨传授、真诚辅导的风气日渐稀薄,许多年轻作者一开始就陷入观念写作、技法写作、个人写作的浅薄套路,却在“无拘无束”状态甚至在一片虚饰的夸奖中走向狭窄,作品既无筋骨,也无温度,叫好又叫座无从谈起。这一事关文艺未来的问题必须引起充分重视。

文艺作品有数量、有质量、叫好又叫座,是文艺繁荣的显著特征。当前,这一课题不仅牵动深层次的观察与思考,更有待于系统性纠偏与扶正,有待于全方位的改善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