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山西何以成为“戏曲的海洋”?——从作为音乐要素的“乐户”谈起

2016-01-02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张玉红
配图

山西省的汉族戏曲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是山西地方戏曲的四大支柱,称为四大梆子。戏曲多,戏曲衍生物就多,比如随着戏曲而诞生的有大量戏台,比如著名的太原晋祠明代戏剧舞台、侯马金董氏墓戏台模型、运城百戏楼、临汾魏村元代戏剧舞台临汾东阳元代戏剧舞台。笔者曾随导师一同考察,散落在三晋古地的每个角落,每个村、每个镇,都会有大量的戏台。山西戏曲年代久远,早在汉代,山西就出现了戏曲的萌芽,到了元代,山西已是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北宋年间,当汴京的演出场所还被称作 "勾栏"、"瓦舍"、"乐棚"的时候,山西早已有了固定的砖木建筑、被称作"舞亭"、"舞楼"、"乐楼"的正式戏台了。目前山西省现存元、明、清时期的旧戏台三千多座,在全国排名第一。全国仅存的6座元代戏台,都在山西省晋南一带,成为珍贵的"活历史"。大量的戏曲的诞生和发展,影响了山西的民歌、也影响了山西的器乐形式,比如我们常常听到的山西民歌中很多都能在山西戏曲中找到她的影子。

凡是熟悉山西历史的人都知道,山西的历史,更多的是悲情的历史,越是悲情,人们越是善于用歌唱表达内心的痛楚,比如通过戏曲的歌唱。但是,从历史上看,演绎音声的人,往往是地位低下的人,不仅统治者们鄙视他们,连民间也称呼这些人为“王八”、“戏子”、“吹鼓手”。演绎音声的人,往往不能和主家齐聚而上。但尽管是这样,山西何以成为“戏曲的海洋”?明明知道乐者的地位低下,音乐文化还是如此灿烂?笔者曾经会想,是不是会跟制度、政治、经济、地理位置有关?最近读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士生导师项阳的《山西乐户研究》,总算解开了困惑多年的心结。

依据项阳的研究,乐户人地位低下,除了用音乐取悦于人,其中的女乐,甚至还要从事妓女的行业,其所学的技艺,并非是出自自己的爱好。从北魏时期诞生到清代的废除,山西是乐户的一个庞大基地,乐户身份给乐户带来的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但是音乐何以地位如此低下,乐者们有的甚至从事妓女的行业?笔者结合项阳的《山西乐户研究》,在阅读大量的文献中发现,这大概和音乐过于表达的的情感有关,而过于表达情感往往和中国的礼乐文化所倡导的“不悲不喜”、“尽善尽美”相悖,情感过于丰富,人便有了自主性,不便于统治者们通知人心,中国的统治者们统治人心,往往是借助于儒释道三家文化,所以对于音乐,只能截取其中的一部分,加以教化。

比如中国的佛教音乐就否定人的个性独特的存在,倡导人可以通过涅槃,通过摒弃个人的感情来达到彼岸的世界;传入中国伊斯兰教也是否认音乐的形象,感性的特征,艺术仅仅是现实世界的无常性和虚幻性的证实;基督教艺术里人始终是无边无际的尘世大海中的一叶孤舟,是孤独的,被抛弃的人,人是精神和肉体的统一,但也是尘世的罪孽的生命物。但是,真正的音乐对人的歌颂,没有人的主体性,哪有艺术?宗教对人对音乐的漠视。项阳的山西乐户研究中,对于乐户与宗教音乐的分析中便持有了一种宗教音乐中僧尼不得动乐的规定,动乐的大凡都是罪人,俘虏和地位底下之人,这大概像三大宗教所展示那样,人与音乐因为具有情感,而情感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的摒弃,宗教要求的就是它的确定性,它的绝对性。音乐中也说过,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因为有了人,有了人的情感,有了人作为具体对象,历史中的音乐才能改善自身,改善社会的问题,才能揭示理想物和实有物的辩证发展过程,

山西是乐户的主要发源地,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山西距离唐宋和元以下的都城都非常近,为京城到山西的乐户轮值轮训制度奠定了基础。山西的晋南地区,与北宋时期的东西两京也很近,而宋代正是戏曲艺术形成时期。北宋时杂剧的兴起与发展其,由诸宫调发端,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戏曲艺术,金时代,宋金对峙,山西南部的广大地区成为北杂剧的一个重要发展与传播地带,由此出现了“董西厢”等代表性的巨作。山西南部的乐户有演戏的传统,并形成了独特的戏曲形式,我们现今听到的京剧、黄梅戏等很多都是各种戏曲的杂交,而山西的戏曲地方性、方言性却非常浓郁。到了明代,统治者在200年的时间内将全国各地“犯罪”的官吏不分南北,俱发山西,使这里成为乐籍制度畸变后的重点区域。大量的乐户为山西的戏曲文化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尽管乐籍制度在清代雍正年间被废除,这些乐户不会因除掉籍贯而全部改行,乐户们更多以当地的富家乡绅和贫民百姓的红白喜事以及各种民间活动办事来获取报酬,比如唱戏,就是其中获取报酬的方式。

学者们一致认为,戏曲起源于“巫”,山西民间也有很多的祭奠神灵和祖先的仪式,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比较庄重的场合都要举行仪式,按照人们的观念,“乐”以人与神灵所能理解的语言形式而存在,又能烘托气氛,其实这些都是乐户人的贡献,这些仪式本只在宫廷中存在,由于乐人的贡献,国家祭祀向此种祭礼市井文化的转化。这些祭奠仪式,多在神庙里举行,比如圣母庙、东岳庙、法王庙.....正如山西师范大学戏曲研究所教授冯俊杰先生说的那样:“每一座庙宇都以某一主神为中心,然后实用的拉拢来许多神灵,构成一个圆满自足的神系。古代农村以及大多数城镇戏台,就坐落在此神秘文化的小背景当中。”

这些为了祭祀而作的活动,后来衍化为“戏”的概念,比如迎神中的队舞,杂戏很多都是戏曲的一部分。我们现在知道的除了舞蹈,还有各种打击乐,乐器有鼓、锣、镲等,演出的过程中有人物、有故事情节、有乐曲伴奏,有吟诵。

所以说,戏曲音乐文化,从发生起,就与乐户人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