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老艺术新传承 创造戏曲新活力

2016-04-14 发表|来源:莆田文明网|作者:云中游
配图

戏曲是我国古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一直以来深受人民群众所喜爱。近年来,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戏曲却因为表演活力不足、戏曲剧本老化、艺术人才断档、观众市场萎缩等问题,被市场严重边缘化,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传承危机。笔者认为,要破解戏曲的传承危机,老艺术必须要有新传承,创造出戏曲新活力,才能让具有千年历史的戏曲活起来、传下去。 

老艺术新传承,需要注重对戏曲文化和传承的保护。以前,我国戏曲的传承大多依靠师徒相授的模式进行。如今,愿意传承戏曲衣钵的年轻人大幅减少,师徒相授这一模式面临着有师无徒的尴尬局面。随着老一辈戏曲表演艺术家的逝世,一些古老戏曲,特别是地方小剧种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这将是我国戏曲文化和历史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老艺术新传承,急需对戏曲文化和传承进行抢救保护。在这方面,京剧“像音像”工程给戏曲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不凡通过戏曲的“像音像”工程,以精品意识、工匠精神把最好的戏曲艺术家、最好的戏曲作品拍下来,以影像资料的形式保住戏曲的精髓和根脉,以供戏曲研究者研究学习、以供戏曲表演者观摩传习、以供戏曲爱好者欣赏品鉴,以确保戏曲传承不熄。 

老艺术新传承,需要注重对戏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戏曲近年来发展日渐式微,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表演内容和形式与时代、市场的脱节。很难想象在文化市场多元化的今天,戏曲还能用老一套表演手法演绎老掉牙历史故事的形式激起群众特别是年轻群众的观看兴趣。因此,新时代的戏曲表演内容和形式必须创新改变,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发展潮流、人民群众生活高度契合,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深入到生活实践中去“接地气”,要引导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进一步丰富戏曲的表现形式,这样才能创演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反映时代“精气神”、反映群众现实生活的戏曲作品、戏曲精品,从而为戏曲艺术注入新鲜血液,赋予传统戏曲新的艺术魅力,使戏曲演出越演越火、越演越活。 

老艺术新传承,需要注重对戏曲基因和兴趣的涵养。当前,许多地方戏曲剧种仅靠为数不多的“传人”进行传承,戏曲文化沦为小众文化,极不利于戏曲的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戏曲的传承需要培养自己的“粉丝群体”,培育大众化的消费市场,使戏曲成为大众化的文化消费产品,才能最大程度激发出戏曲的生命力,而这需要对戏曲基因和兴趣的涵养。首先,应当从文化生态的源头出发,从新生代抓起,通过推动戏曲进校园,加强戏曲通识教育,在孩子们中涵养戏曲基因和兴趣。其次,应当鼓励群众参与到戏曲传承的行列中来,通过推动戏曲下乡、进剧院等形式在群众中涵养戏曲基因和兴趣,在全社营造热爱戏曲、崇尚戏曲的社会氛围,使戏曲成为大众文化。最后,政府应当为戏曲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通过把戏曲艺术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加强戏曲艺术人才培养、政府购买戏曲演出服务、推动不同剧种流派交流切磋、融合创新等方式,开创戏曲传承发展新生面。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当前做好戏曲艺术传承发展这篇大文章,要坚持传承和发展并重,既要注重保护好传统的戏曲文化,也要注重发展出含有时代元素、生活气息的现代戏曲作品、拓展出大众化的戏曲消费群体,才能创造出戏曲新的活力,确保戏曲的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