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像音像”是传统戏剧的活态传承

2016-07-19 发表|来源:中国文明网|作者:文川平
“京剧像音像”:中国原创的民族文化传承工程
张克(右)主演的京剧《珠帘寨》

近日,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在京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宣部、文化部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为专家代表颁发了聘书。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由尚长荣、叶少兰、季国平、裴艳玲、李维康、刘长瑜等30位京剧艺术家及戏曲理论专家组成,尚长荣担任委员会主任,叶少兰、季国平担任副主任。

所谓“京剧像音像”,就是选取当代京剧名家及其代表性剧目,采取先在舞台取像,再在录音室录音,然后演员给自己的录音做“音配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不尽人意之处反复加工、修改、提高,以最佳的整体效果,留下最完美的艺术记录。此前早已推进的“音配像”,是采用前人录音,后人配像,以解决“有音无像”的问题,抢救了许多过世艺术家濒临失传的经典剧目。而“像音像”则是当今优秀演员自己给自己的录音配像,保证戏剧精华得以存留。如此传承经曲剧目,无疑是更进一步。

“像音像”工程为优秀戏剧演员留下美好纪念。在不少人都在追求名利成功与物质收获的时代,我们的戏剧演员们,却在不遗余力地振兴戏曲艺术、弘扬民族文化,他们追求精神世界的富有,在物质方面都较为清贫,有的人甚至清贫一生、寂寞一生,直至终老。即使放在演艺圈来看,传统戏剧演员的付出和艰辛,也是其他艺术门类的演员不可比的。在优秀戏剧演员风华正茂之时,以“像音像”的方式,将他们演出的经典剧目录制保存下来,便是对他们的一种巨大告慰,还能给其他戏剧演员以激励。

“像音像”工程为不同时代观众打造优美享受。中国传统戏剧历经千年发展,虽是“老古董”,但并不缺乏“新粉丝”。如今虽然娱乐方式多元,但喜欢甚至于热爱传统戏剧的观众仍然较多,他们需要时常享受到传统戏剧蕴含的独有之美。而“像音像”工程,在将优秀剧目录制完成后,将制作成光盘、移动数据盘、电视播出载体等,广为发行与传播,它们无疑会成为戏剧爱好者的精神食粮,丰富戏剧爱好者的精神世界。如去年已录制完成的21部优秀戏剧,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后,广受欢迎和好评。

“像音像”工程为中国艺术宝库增添珍贵资料。中国艺术宝库异彩纷呈、璀璨夺目。仅传统戏剧就有京剧、川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等。艺术宝库中的每一种艺术不仅是当今的精神财富,也是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对这种精神财富的保护与传承,容不得我们马虎懈怠,容不得我们迟滞拖拉,容不得我们无所作为。切实推进“像音像”工程,自然是一种应有的积极行动,有利于一代又一代戏曲传承者以这些影像资料为传习教材。这对保护和传承戏剧艺术而言,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可以说,“像音像”工程是对传统戏剧的活态传承。这是被列入《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一项国家文化工程。现在,国家层面已在推进“京剧像音像”工程,这为地方戏剧传承提供了样本,地方上是否也该推动地方戏剧的“像音像”工程,留住其地方传统戏剧的独有之美,进一步推动戏曲艺术的普及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