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不是演给专家,而是演给大家”——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参演剧目贴近百姓

2016-10-21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许亚群
配图 淮剧《小镇》

“看得懂,喜欢看。”这是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现场许多“路转粉”观众的感受。从早年的“高大上”到今日的“接地气”,我国舞台艺术领域最高盛会在岁月更迭中悄然转变。“本届艺术节的剧目,不是演给专家,而是演给大家。”诸多业内人士纷纷感言。力求让民众喜闻乐见,已然成为当下艺术创作的方向。

10月16日深夜,湖北长江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们参加完“十一艺节”展演,从神木县乘坐的返程火车途经榆林市区时,被一位当地退休交警韩先生在车站“拦住”了。两天前,他特意赶到神木观看了长江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台北新娘》,久久不能释怀。得知演员们要途经榆林,他特意早早等候在车站,专门为大家送行。

家长里短的小故事,情系两岸的大格局。自《台北新娘》创排以来,每演一地,都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整台剧目将爱情的美好、亲情的质朴、家国情的壮阔融为一体,在浪漫中不失豪迈。“观众的喜爱和肯定,让我们感触很深。这说明,只有将主旋律故事讲得平易近人,才能真正将正能量传递到人们心里。”湖北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夏晓华说。

从艺术题材上讲,歌舞剧往往给人以华美的视觉享受,故事性相对较弱。而“十一艺节”参演的舞剧,大多侧重于一段传奇故事的动人表达。广东歌舞剧院的舞剧《沙湾往事》以上世纪30年代广州沙湾古镇为背景,以广东音乐人创作传世名曲《赛龙夺锦》的故事为主线,展示了广东音乐人传承发展民族音乐的不懈努力和执着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气概。

“整个篇章围绕‘往事’二字铺开,力求用歌舞视听语言强化故事阐述,这是全剧的亮点之一。”广东歌舞剧院院长熊健表示。在他看来,传统歌舞剧弱化故事性,容易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我们要时刻考虑观众心里在想什么,爱看什么,看腻了什么。这样才能创排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贴近人民的作品。”

在全国优秀舞蹈节目展演“十一艺节”专场演出中,13个精彩的舞蹈作品让人目不暇接。“以前觉得舞蹈千篇一律,没想到现在形式已如此多样。”陪艺术系女友来观看演出的西安观众小黄对这些舞蹈作品赞不绝口。“我不是学舞蹈专业的,原本想看两个节目就回去,没想到竟然全部看完了。”小黄笑称。尽管第二天的展演内容和第一天完全一样,他和女友却决定再来看一遍。本次参演的舞蹈节目优中选优,代表了中国当代舞坛的高水准。但同时,到场嘉宾和评委们也普遍认为,这是一台老百姓爱看的演出。

对于戏曲类节目,如何让不懂行、不懂戏的人也能接受和喜爱,是一个挑战。这也是江苏省淮剧团团长陈明矿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本次参加‘十一艺节’的淮剧《小镇》,历经多次打磨修改。除关注艺术本体外,格外侧重的是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剧目的故事性,目的就是让更多观众能入戏。”陈明矿介绍。

虽然是地方小剧种,但《小镇》在参展期间表现却颇为亮眼。该剧讲述了淮北千年古镇上,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在名利诱惑面前的内心挣扎,注重对人性的探索和美德的弘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发观众深思。“传统戏曲艺术必须讲好当代故事,这样才能让作品富有时代气息,被当代观众所接受。”陈明矿说。

古老而传统的秦腔,昂扬而富有激情。作为“十一艺节”东道主陕西唯一角逐第十五届文华奖的秦腔现代戏《易俗社》,从创排早期开始就备受社会关注。整个剧目以虚实结合的形式展示了易俗社从初创时期到西安解放30多年间曲折坎坷的发展历程与整体风貌,以及易俗社人始终以戏化民、不改初衷的文化引领与时代担当。

“中国故事流传千古,但中国精神始终未变。”西安秦腔剧院总经理雍涛说。“《易俗社》这样一部跨越时空的大戏,传递了历代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的品质,具有鲜明的社会价值。”他表示,当前很多舞台剧是由历史故事改编而来,而改编创排的重点在于,如何将传统故事用现代人的审美习惯来演绎。“本届艺术节在这一点上的探索比较成功。”雍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