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过誉——评晋剧《于成龙》
2016-11-08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王嘉
之前曾写了《廉政文艺能反腐?于成龙热的背后》,这是在山西省创作以清代廉吏名臣于成龙为主人公的晋剧新作背景下,对创作现象的思考。当然,如今看晋剧《于成龙》并不会因对这种创作现象的排斥而带上“有色眼镜”,作为一个晋剧人,也很殷切的看到晋剧《于成龙》成为一部戏剧佳作,在全国打响。
晋剧《于成龙》一路走来,得到了相关专家、领导与媒体的热捧,更是获得了有关高层次艺术活动或评比的认可。晋剧《于成龙》主要讲述了于成龙因遭诬陷被免职,在离任途中为不让官民冲突,避免伤亡,为民请命,立下军令状,上山安抚有故交的、被诬陷的落草英雄刘君孚,于成龙单骑上山,身临险境,劝降成功。于成龙先行下山,在约定了刘君孚下山归降之际,刘君孚延误未到,于成龙为了给刘君孚争取更多时间,拖延急切杀戮抢功的官兵,亲身阻挡,最终等到了刘君孚的到来。全剧主要歌颂了于成龙身不在官职,为国家与百姓的利益着想,并付出剧中一系列有效行动的担当精神。
于成龙或许给我们带来的第一印象是“天下第一廉吏”,而晋剧《于成龙》另辟蹊径,剧中被罢免官职的于成龙,并没有把廉吏的塑造作为该剧的核心。但该剧宣传则常常出现“弘扬廉政精神”等字眼,这样与戏不相符的宣传描述现象也值得引起相关的反思。
观剧所演,于成龙受巡抚授权,上山安抚,为弄清刘君孚落草的因由,与县衙捕头邹克忠巧妙周旋,摸清了其对刘君孚等一干人等的诬陷事实,并获取其罪证,且不顾其背景,毅然决然的将其绳之以法。但是,对邹克忠的处理为于成龙引来了麻烦,在于成龙不知所措的情况下,于成龙月下抒怀,更是在梦境中得到了好友缈道长的指点迷津,这才使于成龙重新振奋,单骑上山。安抚刘君孚等成功后,面对巡抚的挽留,于成龙一笑置之,与缈道长云游远去了。于成龙在戏中与道长的情节似乎并不如意,于成龙完全可以有能力、有认知、有毅力的在面对压力的情况下,做出自己明确的选择,而如今靠借助道人托梦来解决了困境,并不明智。在剧末,于成龙虽然暂被免官,但历史中其此后仍然在朝廷任数要职,在面对巡抚的挽留下,与道人云游远去,从剧中的人物塑造或是历史角度,也不算是个很好的交待,于成龙为何不可以留下来继续为民服务,而偏要闲游远去呢?
于成龙清廉自守,爱民如子,剧中所述“赈大灾喝糠粥把俸银捐”,于成龙也因此深得民心,落草的众百姓们深感于成龙的大恩,刘君孚更是在家中断炊之际,得到了于成龙的倾囊相助。于成龙上山安抚劝降的情节,就这样把其与刘君孚等的这种恩报关系扯了进来。在刘君孚心已凉,不肯再信官府、不愿下山时,刘君孚表妹杨玉贞一语道破,若刘君孚不下山,于成龙因立下军令状,就要按军令处置了。于成龙也应声起来,刘君孚仅凭此,不忍恩人因自己而断送性命,才被略带“要挟”色彩的情况下转变主意,应允归降了。当然,于成龙也试图从多方面为刘君孚解开心结,担保对刘君孚等山寨人一律既往不咎,或是质问刘君孚莫非有意与大清争夺江山?这似乎是很好的劝降角度,但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更深的进展,也没有得到刘君孚的思想转变,而最终以恩情与性命的“要挟”才是刘君孚下山转折的原因,因而黯然失色了。若于成龙更深入的为刘君孚阐明应该下山归降的理由,使刘君孚被大义大道所感,定要比这样的“要挟”高明许多。
全剧的情节似乎并不紧凑,于成龙在上山之前,有大多部分都是于成龙的心理活动,而两人的对面交流也仅仅只有很短的篇幅,戏演了一大半刘君孚才上场。于成龙的内心世界过多,导致戏中冲突与矛盾的呈现较少,对立面、对手戏也不突出,由此过大篇幅的个人内心抒情很难吸引观众。
该剧剧词的文学性还是很高的,但大多不押韵,无论念白和唱腔并不让人舒服,缺乏格律之美。或是因此,也或是音乐唱腔设计的原因,唱腔音乐上下句设计的区分也并不明显。全剧音乐风格是很低沉压抑的,交响弦乐的重低音几乎贯穿全剧,而听觉上晋剧文场四大件的清亮悠扬被掩盖的无处可寻了。另外,某些音乐或与剧中的情境并不相符,如于成龙坐轿上山之时则采用了很有“丑角”色彩的、滑稽的音乐元素,缺少于成龙不畏艰险,毅然上山的厚重感。
该剧的舞美设计简洁朴素,与于成龙的个人气质品质颇为相当,也与于成龙被免官职、无衔之身的处境相融,但舞台只用了我们通常舞台二幕间的区域,以灰白色的挡片代替了幕布,使偌大的舞台横切开来,而挡片到全剧快要结束才完全升起,等于只用了舞台一半的区域,大大压缩了舞台的表演空间。扁横状的表演区域也使观演空间视角、舞台调度等缺乏立体感与灵活性。比如,上山劝降一场就有于成龙与刘君孚以及山寨中的乡亲们的舞台站位呈一字型,缺乏纵深,乡亲们也都以侧面的形象呈现给了观众。
由于舞台的局限,全剧的舞台调度也很受拘谨,而上下场还借助了转盘的舞台装置,使表演的可能性更小了。在刘君孚迟迟没能按时下山,尚善总督执意带部队杀上山去之时,于成龙孤身拦马相阻,剧中的舞台呈现采取了一系列的步伐以进行表演,而这样的舞台空间或表演手段并没有把阻挡大量军官们前进的区域流动性呈现出来。甚至在步伐表演时,于成龙与尚善及其部队同步的跪搓步与蹲搓步,也无法显示阻挡这样庞大的军队的难度,而想当然的成为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了。况这样同步的步伐,于成龙是主动或是被动的拦截都无法很明确的呈现给观众,却似不像阻挡,而像于成龙在带路,带领大部队杀上山去了。
以上均是个人观看该剧的一些意见。当写这种大幅意见的评论文章时,也总会战战兢兢,但也不想多兜什么圈子,前提是在很严谨的思考下进行的,如有不妥还请谅解。
我们看戏,看名编名导名演员无可厚非,知名的主创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或奠定一部作品的艺术水准或高度,因而使我们期待向往。但是,我想我们最终的目光还是要转移到作品上,看作品的好坏,而不是看作品阵容的名气,再“著名”的主创不是“神”,看戏看剧本、看表演、听唱腔、赏音乐、看呈现,而不是看“神像”,看“神”的光环。希望我们别把看戏当成一种吹捧膜拜的幌子,勿将戏剧本身当成满腔溺爱的辅助品,也别做“脑残粉”、“好好先生”,更别做“神”的信徒,而多对戏剧本身的角度进行欣赏或思考。回归戏剧本体,戏就要以戏论事。
青年戏剧评论家、中国晋剧艺术网站长 王嘉 /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