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十一艺节”为年轻演员搭舞台

2016-10-27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胡克非
评剧大戏《母亲》西安精彩上演 彰显母亲大爱情怀
评剧大戏《母亲》西安精彩上演,彰显母亲大爱情怀。(中国艺术节官方摄影 )

中国艺术节作为“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一直是优秀作品争奇斗艳的园地、艺术家展示才华的舞台。在“十一艺节”中,无论是话剧、舞剧还是地方戏曲,演员年龄结构均趋向年轻化。“十一艺节”不仅展示出剧目较高的质量,同时也为艺术人才实现文艺梦想、展示才能、脱颖而出提供了极佳舞台。“十一艺节”已成为艺术团体间汇报年轻演员培养成果、交流梯队建设的绝佳平台。

没想到被剧院大胆重用做导演

今年38岁的马彦伟,已经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工作了17个年头。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多年来非常重视年轻人的培养与扶持。2013年,马彦伟报考了中国戏剧学院导演系研究生,希望综合自己多年的舞台创作和坚持中小学戏剧教育的经验,在新的领域磨练自己的技能。去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马彦伟怎么也没想到剧院把非常重要的抗战题材儿童剧《红缨》大胆地交给了他,他也从一名优秀的青年演员转身,开始了导演之路的探索。

从起初得到剧院支持的兴奋,到创排期间的紧张,再到如今登上“十一艺节”的舞台角逐文华大奖,马彦伟始终挂在嘴边的便是:没有剧院的支持,很难想象自己和《红缨》主创团队能有这样的成绩。主创团队从图书馆搜集资料,多次到原晋察冀根据地腹地采风调研,挖掘题材、深化主题、推敲台词。马彦伟也与《红缨》一同成长。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青年演员宋建霖饰演《红缨》中的男一号王二小。同样作为青年演员,宋建霖表示,这部戏可谓是剧院培养扶持年轻人的代表作品,《红缨》创排凝聚了老中青三代儿艺人的心血,有经验的中老年艺术家在排练演出过程中,不仅出色地完成自己的表演任务,每次排练后还与青年演员交流剧本、探讨角色。正是这样的传承和培养,才让《红缨》这部戏呈现出今天被观众接受并喜爱的样子。

10月24日,志丹文化服务中心的舞台上,马彦伟和他的《红缨》在“十一艺节”的舞台上亮相。他望着台下黑压压的观众,脸上写满了感激。

通过好戏出人才

10月24日,西安市庆华文化宫座无虚席,这是中国评剧院“十一艺节”参评大戏《母亲》上演的日子。对于北方观众来说,评剧并不陌生,白玉霜、新凤霞更是家喻户晓,在这一天,西安观众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了饰演剧中母亲的青年演员王平。

著名戏剧导演张曼君接到排演《母亲》的时候,发现这个戏的演员绝大部分是年轻人,其中还有部分“90后”演员,主演王平更是在圈内鲜有耳闻。张曼君找到中国评剧院领导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么重要的作品,年轻演员能行么?

中国评剧院副院长侯红告诉张曼君,剧院有长远的计划,不仅要出好戏,还要通过好戏出人才。希望通过精品剧目创作、经典剧目传承,培养一批有社会知名度的青年人才,并在年轻的演员中挑选出佼佼者作为人才储备。在排演过程中,看着年轻演员出色的条件和刻苦努力排练的样子,张曼君逐渐打消了自己的疑虑。观众的掌声、戏迷的追捧也彻底令侯红吃下了“定心丸”。

如今王平等演员的知名度以及口碑直线上升,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在年轻演员中,中国评剧院已经发掘出不少后备力量。近年来,中国评剧院优秀人才培养的工作不止体现在《母亲》这一部剧中。中国评剧院逐步复排传统经典剧目,并多以“老带新”的形式让青年演员感受评剧艺术精髓,从而提升自身的演唱水平及舞台表现力。

“青训”基地培养艺术新秀

龙江剧这个年轻的剧种,以精致典雅、大气凝重、别开生面的舞台呈现,原汁原味的浓郁东北黑土风情,在近年来的戏曲舞台上绽放出饱满的生命力。“十艺节”时,龙江剧《鲜儿》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十一艺节”上,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携《松江魂》再度亮相。

黑龙江龙江剧艺术中心业务副院长王良君告诉记者,多年来,中心坚持创新传统剧目,让龙江剧为年轻一代所熟知。以《松江魂》为例,就增添了很多时尚元素,如街舞、现代舞、诙谐段子等。

不仅创作求新,在人才梯队建设上,龙江剧艺术中心15年前就迈开了老中青梯队建设的步伐。龙江剧表演艺术家、龙江剧艺术中心院长白淑贤认为,自己得再多的奖,也不如龙江剧推出接班梯队含金量高,毕竟龙江剧是个新剧种,必须鼎力扶持新人,把龙江剧的火炬尽快传给下一棒。于是,白淑贤创办了“龙江剧小雪花艺术团”“白淑贤艺术基地”,在全省范围内组建了由16个分院组成的龙江剧发展联合体,因材施教、强化训练、全面培养,带出了一大批功底扎实、技能全面的龙江剧艺术新秀。

《松江魂》正是对于龙江剧“青训”系统的一次展示,演员完全由中心培养。王良君表示,对于地方戏曲来说,一方面培养青年观众,另一方面自身的梯队建设一定要完善,这样这个剧种的生命力才会持久。

竞争鼓励机制收效显著

10月20日,上海歌舞团舞剧《朱鹮》亮相渭南大剧院,这是舞剧《朱鹮》全球巡演的第123场。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说,在这个年轻的团队里,为了呈现出朱鹮美丽的样子,需要配备3组领衔主演以及6个“鹮仙”、8组双人舞、24个乃至36个“群鹮”,三组阵容全由本团青年演员担纲出演。

2008年,陈飞华借鉴国外一流文艺院团的管理经验,开始在全国率先推出舞蹈演员“艺衔”制度,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设立首席、独舞、领舞和群舞演员。2015年底,在落实“一团一策”时,上海歌舞团完善了“艺衔”制度和配套薪酬激励机制,将“艺衔”等次由原来的四档扩大到六档,并提高了一线演员的收入水平。

“艺衔”一年一聘,考核内容包括舞蹈基本功训练课、技术技巧训练课、现代舞课、舞蹈节目和日常工作的综合表现等。系统化的基础训练、业务考核模式,以考核成绩确定艺衔档次。“艺衔”不仅影响演员的演出费、津贴,也影响演出和学习交流的机会。这样一来,就把竞争与激励机制引进了歌舞团人才建设。这种阶梯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助力上海歌舞团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青年舞蹈家。

不仅如此,上海歌舞团每年还用100万元设立“在路上”艺术创新扶持计划专项基金,以项目的形式进行创作资金扶持。陈飞华表示,该计划为艺术创作人才提供了平台和空间,提升了剧团的创作活力,也为未来创作出更多像《朱鹮》这样的精品铺垫了道路。

在“十一艺节”期间,《朱鹮》不仅受到了观众的追捧,更成为其他艺术院团热议的对象。“‘艺衔’制度可能不会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但是这种激励竞争的思路确实值得艺术院团关注。”陈飞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