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明清时期山西戏台对中路梆子的影响

2016-11-10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白洁
山西各地有星罗棋布的乡间戏台

中路梆子,因其形成和活动于山西中部地区而称中路梆子,又由于它较省内其他剧种流布地区广、职业剧团多、影响比较大,故独尊为“山西梆子”,新中国成立初期称晋剧。中路梆子为蒲剧北上晋中演变而成。在其演变过程中,艺人为适应当地群众的欣赏习惯,吸收、融合了祁县太谷秧歌、汾阳孝义秧歌的腔调及打击乐,在语音、唱腔、表演方面均发生变化,形成了高亢激越而又清新柔和的风格。

山西戏台在中路梆子形成时期的作用

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山西省的代表性剧种。称之为中路梆子不仅仅因为它的活动地区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晋中一带,而且这一剧种历来受到山西中部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山西梆子在中、西部地区得到蓬勃的发展,成为最主要的剧种。

关于中路梆子的起源,是晋剧史研究工作者多年争论的一个问题,至今还未有一个绝对的定论。研究明清时期山西戏曲的资料主要来自于戏台碑刻及舞台题壁,山西中部地区的古戏台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可以说古戏台是“活”戏剧史。如前文所述,明清时期晋中地区戏台数量多,各种因酬神而献戏的活动非常频繁。梆子戏在这里广泛流传,最终形成了中路梆子。不得不说,戏台承载了大量的戏曲活动,对中路梆子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中路梆子在清代中叶起源于山陕梆子。早在康熙四十六年,“平阳知府孔尚任在《平阳竹枝词·乱弹词》中写道乱弹曾博翠华看,不到歌筵信亦难。最爱葵娃行小步,戳砒一片是邯郸。可见,`乱弹'在康熙时己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故受到了康熙皇帝的喜爱。所谓`乱弹'是山西蒲州梆子与中路梆子等老艺人的口头语,他们说道唱腔时,从不说`一段唱腔',而总是说`一版乱弹'。这就是说,`乱弹'是`唱段'的同义语。而在豫西的陕州,则一直把`梆子戏'称为`乱弹戏'。另从晋南蒲县柏山东岳庙自康熙至乾隆、道光年间的众多碑文得知,`梆子腔'当时有`乱弹'和`土戏'的别称。”'由此可见,当时流传于山西的梆子腔是在晋豫秦的黄河三角地带崛起的“山陕梆子”,山西蒲州、陕西同州及豫西的陕州三地的语言、生活习惯、风俗民情基本一致,所以蒲州梆子、同州梆子及豫西乱弹的艺人可以相互搭班。

山西、陕西的艺人组班同唱梆子腔,叫做“山陕班”。大约清嘉庆年间,在重修庙台的碑文中出现了山陕班—双和班、顺立班。至道光年间,山陕梆子的班社和演员的记载较多,当时山陕梆子己然在北京流传并广受欢迎。出现了山西洪洞人侯俊山,人送艺名“十三旦”,专演梆子花旦,声震一时。

山西戏台在中路梆子发展时期的作用

道光初年,山西蒲州梆子复兴,所谓“道光皇帝登龙廷,山西梆子又时兴”时期,蒲梆北上,来到了晋中、太原一带演出,不仅轰动了太原,而且也震撼了北京,这也正迎合了中路地区崛起的一批富商大贾们的娱乐要求,于是他们就以承包形式,邀请蒲梆班社在中路演出,这就是中路富商承办戏班的开始,但剧种仍为蒲剧。其代表班有平遥县的万和班、小平遥班,及介休县的吉庆班等。咸丰初年,蒲梆开始冷落一下来,致使中路地区出现了一个戏剧活动相对空缺的时期,这对酷爱着戏的中路群众,尤其是富商们来说倍感失望,于是少数人便开始邀请赋闲文人、票友以及秧歌、皮影艺人等,组织研讨班子,拟创立白己的剧种。到了咸丰中后期,经过众多班子的努力研讨,终于在继承蒲梆音韵和锣鼓经点的基础上,结合中路秧歌等的唱腔特点,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雏形班社,并开始试点演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榆次黑店班和祁县三庆班。同治初年,山西社会秩序好转。新型中路梆子的出现,也受到了更多富商财土们的青睐。于是先后成立了上、下聚梨园班、四喜班、四兴班、四庆班等班社,在演出实践中,互相学习,不断改进,使唱腔及文武场面日趋完善戏班人员,除文武场保留中路籍艺人外,其他演员大都以高薪从蒲州聘来,所以民间有”祁太馏子,蒲州丸子“的谚语。戏班不属商业性质,盈亏全由班主自负。只是每到一处,将木制的、标有某某县某某财主所承戏班名称的虎牌立在前台,以示夸耀,还要在后台粉壁墙上题笔留名。这些舞台题壁内容'一泛,成为今天研究晋剧发展史的“金石之证”。

随着中路梆子的日益定型,引起了中小财主和中等商人的承班兴趣。他们也从蒲州请来艺人或招来儿童,成立科班。至同治末年,中路梆子班社己在山西中路、以至北路少数州县初具规模。艺人的精湛表演,给观众留卜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晋中仍有“四喜班,是好戏,秃红、吐丑、盖陕西。人参娃娃、大嘴丑,后边跟的一杆旗……”等戏谚流传。光绪十年后,中路梆子再次兴起,出现了中路艺人演中路戏的新气象,使旧日那种蒲梆艺人演中路戏的局面开始改变。从光绪十五年后到清末中路梆子进入一个辉煌时期。演出活动有庙会戏、集市戏、踩台戏、开光戏、商行戏、开市戏、求神戏、还愿戏、祭祀戏、婚丧寿庆戏及官戏等。一般村庄,每年也唱戏一台大型集镇,每年多达五至十台,中路梆子己成为中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要剧种了,而且它也随中路商人远足张家口、包头、归化等地,与当地剧种竞相献技。中路梆子走向极盛之后,江南丝竹班、京都花腔班等基本退出了中路舞台,只有蒲梆偶尔还来,已势头大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