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童声里的古风魅影——代表委员热议“戏曲进校园”

2017-03-13 发表|来源:光明网 |作者:王胜昔、晋浩天
配图 襄阳市二十四中1000多名师生迎来了戏曲“大餐”。视界网 涂玉国 摄

戏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千百年来承担了传播优秀传统美德、成风化人的作用。如何让学子爱上戏曲,让戏曲中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因子渗透到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戏曲等,成为今年两会文化、教育界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融入校园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李金枝代表说,中国传统的戏曲剧目数以千计,很多剧目在讲述一段历史的同时,也宣扬了传统美德。让优秀戏曲走进校园,是培养学子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主任孙萍委员,早在2003年就开始呼吁“京剧进校园”。她认为,戏曲所蕴藏和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为弘扬民族精神的复兴提供营养和资源。而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把戏曲引入校园,不仅能使学生从小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也能在润物无声中熏陶孩子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抓手。”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月宁委员指出,戏曲进校园的初衷在于,通过进校园的形式,传承、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们真正了解、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增强文化自信心。“意义重大,效果非凡。”

最重要的是让学子爱上戏曲

刘月宁委员指出,在戏曲进校园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和学校要因地制宜,尊重教育规律与艺术规律,充分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让学子爱上戏曲。“比如说,将川剧引入四川中小学,将沪剧引入上海中小学,将京剧引入北京中小学,让学生们能够感同身受,最大程度发挥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刘月宁委员建议,戏曲进校园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等浅表层面,还要组织艺术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进行课题研究,研发真正适合学生们身心特点的教材与课程。“比如,选取内容时要注重寓教于乐,通俗易懂。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用多样化形式传播戏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于学生们入脑入心。”

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委员说:“戏曲进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部门的配合、长期的坚持。我们首先需要先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开始的时候,可以用进课堂等有点强制性的上课方式让孩子接触戏曲,只要孩子接触、了解戏曲了,他们就会‘一进去出不来’。所以我认为现在戏曲进校园有一些看似强制性的戏曲欣赏、戏曲课程很有必要。”

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代表认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要注意形式和方式的多元化。这是一个慢慢吸收的过程,“暴饮暴食”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我期待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养成主动参与、积极表达的性格。唯有如此,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内化为他们内心的东西。”

最迫切的是培育优秀传承人

茅善玉委员说,人才培养是传承弘扬传统戏曲的第一要务,必须从小学或初中阶段就发现、选择苗子。“我们需要与中小学联合,只要感觉到他(她)有一定的戏曲天赋,一副好嗓子,伴相也不错,就可以作为戏曲人才重点培养。”

河南商丘市实验小学校长高阿莉代表说,戏曲传承中,家庭影响很大,希望有从事戏曲艺术行业的家庭注重传承,家庭的言传身教,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思想行为和艺术素养。

陕西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代表说,陕西专门成立了一个秦腔流派传承发展中心。中心带动热爱戏曲的学生、社会上的戏曲爱好者进行系统学习,同时进行戏曲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传承。

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第一完全小学校长蒙兰凤代表建议说,目前,有一些学校的能力有限,建议政府为学校提供更多的专业教师,并加强教师的职前和在职培训,增强对戏曲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

最终目地从“进校园”到“出校园”

李金枝代表说,“戏曲进校园”只是开始,它更需要“出校园”,为传统文化的传承铺垫更广泛的社会基础。这是一项漫长的需要坚守的事业。

孙萍委员说:“传统文化要从学校、孩子抓起,这些年我一直呼吁要让更多的孩子从小得到戏曲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要让更多的青年学子能够欣赏这门传统艺术。同时,他们在得到浸染与熏陶后,也能反过来影响他们的父母,让家长也可以感受戏曲艺术的美妙与博大精深,从而在社会、家庭层面形成推动戏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的合力。”

茅善玉委员说,进校园是基础,最终是要让孩子们热爱尊崇传统文化。等孩子大点了,当时在校园里看过的、学过的几出戏,就会在心里埋下一颗种子。即使毕业后走向社会,这些孩子对戏曲是亲近的,有机会就会主动走进剧场,成为戏曲“粉丝”,会对传统文化认同并在心底生根开花。

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代表说,下一步,河南将在实现“戏曲进校园”全覆盖的基础上,推进戏曲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社会组织等,让戏曲融入人们的生活。

刘宽忍代表说,戏曲不但可以通过学子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还可以打破地域限制,走出本土、走向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