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戏曲进校园要唱响“和声”

2017-03-17 发表|来源:中国文明网|作者:陆敬平
配图 自网络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戏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千百年来承担了弘扬传统美德、成风化人的作用。如何让戏曲文化渗透到校园生活中,更好地传承、发展戏曲,在两会期间成为文化界、教育界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3月16日 半月谈)

我国戏曲文化历史悠久,历经千百年风雨而传唱不衰,起到了弘扬传统美德、成风化人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传承和弘扬戏曲文化主要靠人,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更要成为主力军。否则,一些优秀的剧目就可能渐行渐远,甚至失传。因此,做好戏曲传承工作,戏曲进校园不失为一种好方式。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互联网已融入了人们的生活,青少年由于接受新生事物快,互联网又具有“鼠标在手,要啥全有”的功能,自然成为他们的最爱。这对于我们开展戏曲进校园,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因此笔者建议,开展戏曲进校园要唱响“和声”,方能取得预期好成效。

戏曲进校园既要具有广泛性,还要兼顾适应性。任何事物只有得到多数人的喜爱,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此,开展戏曲进校园要兼顾广大青少年的特点、爱好,选择那些他们感兴趣的剧种,并用其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演出,才能拨动广大青少年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共鸣,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影响,自觉接受和热爱戏曲,甘做戏曲的传承者。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效益最大化,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否则,就可能形成“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你唱你的戏曲,我做我的事情,从而效果不显,白费功夫。

戏曲进校园当因势利导。俗话说,人一上百,形形色色。广大学生由于年龄、性别、兴趣不同,因而爱好也各异。如果我们笼而统之地开展戏曲进校园,效果注定不会好。应该根据实际因人而异,因势利导,自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有些学生热爱戏曲,我们就可以根据他们的喜好组织各种剧目的业余兴趣班,聘请专业老师对他们进行辅导,开展各种形式的演出,以调动和激发他们热爱戏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效益最大化。

当然,我并不是说戏曲不能到校园公演,而是要尽可能地选择那些能受到学生喜爱的剧目去演出,还可以多多采取互动的方式吸引他们积极参与,以提高广大学生的兴趣和乐趣。简而言之一句话,适合他们才是最好的。也唯有如此,戏曲这颗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才会在校园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才能真正承担起弘扬传统美德、成风化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