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粉丝也要粉得“专业”
2017-03-19 发表|来源:新民晚报|作者:水云
近十余年来,戏曲粉丝文化的变化是个值得关注的有趣现象。尤其是现今由民间自发组织的关于戏曲院团或演员的微信群,长期占据着手机微信的前几位,其活跃程度可见一斑。戏曲粉丝数量的发展和日趋年轻化,在昆曲、越剧、京剧这样的剧种里特别明显。粉丝群不仅在下游环节的协助宣传推广、团购戏票等方面起到越来越直接及时的重要作用;有的甚至在“大粉”的带领下,已然参与到了艺术生产的上游环节,例如策划传承或排演新剧目、录制专辑、举办专场演出等等。这些只要运作得当,对于传统戏曲演员在当下的艺术积累和形象塑造,甚至是反过来作用于传统戏曲院团的运行思维,都有积极的影响。
而多了近了,戏曲粉丝群体的内部结构变得更加平民化、扁平化,当年主导粉丝舆论的论坛管理员也不得不开始扮演“卖萌”的角色。同时,自媒体拉近了偶像与粉丝之间的距离,追星这件以往的难事变得更加容易。有的戏曲偶像也过于接地气,常常“空降”微信群,艺术本身的仪式感和“爱豆”的神秘感、距离感都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使得欣赏传统戏曲艺术的意味出现偏差和缩减。泛娱乐化虽然给传统艺术的观演关系带来新潮的“刺激”作用,但如果“大粉”不会适时合理控制局面,他们的“爱豆”也就面临被消费的窘境。
很多时候,戏曲粉丝并不清楚自己粉的到底是什么,如果仅仅是“颜”也不会太深入和长久。这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艺术欣赏水平,尽量减少盲目粉,尤其是对于昆曲这样综合性强、内涵丰富的戏曲剧种。在了解剧种和其它演员的基础上,戏曲粉丝才会更加清楚自己所粉的“爱豆”有何特质。
戏曲粉丝群体是当下传统艺术生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粉丝个人可根据自身积累和热衷程度,找准自己的位置,既不好大喜功,也不应妄自菲薄。“大粉”则更需要培养敏锐的视角和开放的视野,既关注时下流行的推广方式,又注意把握推广的尺度,例如在做相关推送或宣传时注意媒介和场合的不同,及时去除“粉丝滤镜”,时刻积蓄正能量。
粉得专业,才会粉得更自信,才会出现越来越多受人理解尊重的“名粉丝”或“暖粉”,传统艺术在当代的生态也会更加优化而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