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从延安走出的戏剧家——马健翎对戏曲现代戏的贡献及历史地位

2017-12-27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何玉人

为纪念著名戏剧家马健翎诞辰110周年,近日,由陕西省文化厅主办、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承办的“纪念马健翎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陕西召开。来自当年陕甘宁边区的老艺术家和北京、西安等地的多位专家艺术家,聚集一堂,共同回顾了马健翎在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工作时期对戏曲艺术的贡献。这位从延安走出来的戏剧家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以秦腔、眉户等剧种的形式创作了多部现实题材戏曲作品,确立了戏曲现代戏的历史地位,为中国戏曲翻开了新的一页。马健翎领导的民众剧团为戏曲现代戏树起了一面旗帜,立下了一座丰碑,奠定了厚重的基础。

一、马健翎之前的戏曲现代戏

戏曲现代戏是20世纪以来中国戏曲艺术出现的最重要的舞台艺术形式之一。现代戏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从自在向自为发展的过程。追溯戏曲现代戏最早的作品,应该是对辛亥革命时期牺牲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描写。随着五四运动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和海陆丰、东江等地区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的勃发,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等剧种先后演出了一大批反对封建思想、鼓舞斗志、宣传革命斗争等内容的作品。同时期,不仅广东地区的剧种,其他地区的剧种也出现了类似的剧目,例如河北梆子、京剧、川剧等早期作品。由于这些剧目贴近现实生活,与传统戏曲完全不同,演出后受到观众的喜爱。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没有留下来,我们现在知道的也只是通过资料了解到的。此外,也有一些戏曲艺术家运用时装新戏的形式演出,探索戏曲前行和发展的路子,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

土地革命时期,各地根据现实生活和战斗故事编演了许多反映打土豪分田地、破除迷信、拥护红军、参加红军的现实生活内容的作品,如《李家婆媳》《位置在前线》《送郎当红军》《红军送我一把壶》等。这些作品虽然内容是贴近生活的,但是从形式上讲还很稚嫩,生搬硬套,很不成熟。

二、马健翎的戏曲现代戏创作

马健翎在中国戏曲现代戏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他自觉地把戏曲的美学传统和表现手法运用于现代戏,创作、导演和演出了多部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作品,成就了中国戏曲现代戏的崭新艺术形式。自马健翎和他领导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开始,戏曲现代戏从内容到形式,从题材到表现手法都有了新发展。

马健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到北京大学求学,1937年回到陕北,参加了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开始了戏曲改革探索之旅。他深入地探索中国戏曲的美学精神,探索传统戏曲的艺术规律,将传统表现手法与时代生活结合。特别是延安革命根据地火热的生活场面带给他全新的生活感受,从而确立和坚定了自己的世界观、艺术观及思想的新境界。据统计,马健翎先后创作、改编了50多部作品,其中创作剧目几乎都是现代戏,充分显示了他的艺术智慧和创新才能。

从1938年到1947年,10年间马健翎先后创作了多部现代戏作品,如秦腔现代戏《一条路》《查路条》《三岔口》、眉户剧《两家亲》《十二把镰刀》《大家喜欢》等,是戏曲史上一位以成熟的戏曲现代戏作品而享誉剧坛的剧作家。除此之外,他还改编了多部传统戏曲。这些作品都曾经起到了鼓舞群众的积极作用。柯仲平在谈到马健翎的戏曲现代戏创作时说:“群众所以欢迎这些戏,当然首先在于它的崭新的内容,反映了群众抗日的情绪和要求革命的思想,但同时也因为它的形式适应了群众的审美需要,包括保留着一定的传统模式。”这个传统模式就是马健翎很好地掌握了戏曲艺术的美学特点和审美形式,正是马健翎对现代戏从内容到形式的开创性贡献,奠定了马健翎作为戏曲现代戏开创者的不朽历史地位。

当时的现代戏所反映的题材,是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中的重大社会现实,用戏曲的形式反映这样的题材,完全是艺术顺应时代、顺应历史和生活的必然。刚刚起步的现代戏为了急于表现当时的社会危难和为革命、为战争服务,在艺术上还略显简单、直白和稚嫩,甚至出现了将抗击敌人的斗争生硬地套用在传统旧形式中的做法。但是,就在这可贵的探索中,为后来现代戏的服装、化妆、道具、程式运用、动作技巧等留下了重要的经验。

这一时期,马健翎的戏曲现代戏创作尤为令人瞩目,他用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从戏剧结构、音乐唱腔设计、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多方面为戏曲现代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创作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画卷,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建立了中国戏曲历史发展的新坐标。

三、马健翎的戏曲现代戏

从1938年马健翎最早的一部现代戏作品开始,到后来一系列现代戏作品的问世,至今已经过去近80个年头了。今天,当我们在梳理、研究马健翎所走过的艺术道路以及他对戏曲现代戏所做的开创性的历史贡献时,会有很多的感悟和启示。

马健翎用戏曲艺术的形式,客观生动地记载和反映了延安革命根据地的现实生活,同时,轰轰烈烈的时代环境也造就了马健翎,他是时代的骄子、民众的知音。马健翎积极投身延安革命文艺运动,他的现代戏作品无不与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紧紧相联系,无不反映出延安和陕甘宁边区这块红土地上所发生的故事。这些作品构成了一部革命战争时期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雄壮的历史画卷,构成了人民对国家独立、民主自由、生活幸福向往的长歌,是戏曲艺术在这个时期史诗性的杰作,起到了文艺鼓舞民众、宣传革命、战胜敌人的作用。

20世纪40年代初,党中央号召文艺工作者“到部队去,到地方民兵队伍里去,开展‘文化入伍’运动,使笔杆子与枪杆子结合起来”。马健翎与民众剧团始终自觉地置身于民众之中,演出的现代戏十分接地气,有浓郁的生活气息。1943年秋,毛主席在枣园接见了马健翎,对马健翎和民众剧团给予肯定,他说:“你们是苏区的文艺先驱……走到哪里就将抗日的种子撒播到哪里。”“马髯公(马健翎)坚持文艺和群众相结合,走大众化的道路,连续创作和演出了《一条路》《查路条》《好男儿》等剧目,每到一地,一演就到天亮,”并高度赞扬马健翎的创作和民众剧团的演出“既是大众性的,又是艺术性的,体现了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不仅如此,马健翎和民众剧团坚持“文化入伍”和“文化下乡”,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民众的抗战情绪,提高了民众保家卫国的热情,同时,也是戏曲现代戏的历史性“彩排”和实践过程。1944年11月,陕甘宁边区召开文教大会,授予马健翎“特等奖状”和“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陕甘宁边区当时有很多演出团体,马健翎与民众剧团为什么能在众多的艺术团体中脱颖而出,并得到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同志的肯定?因为马健翎用戏曲现代戏的形式既宣传了当时的政治主题,又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这是他们坚持走民族化、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结果。同时,马健翎的现代戏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为戏曲现代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有价值的经验。如今,戏曲现代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许多剧作家都勇于投身现代戏的创作实践,他们和马健翎一样,赋予传统的戏曲艺术以崭新的生活内容,用传统戏曲的技巧、手法,讴歌时代,讴歌新生活,讲中国故事,为人民抒怀,出精品力作,以此确立了剧作家与剧团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当然,马健翎对戏曲艺术的贡献,以及他在中国戏曲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并不完全来自于他对戏曲现代戏的开拓性贡献,也来自他创作和整理改编的多部传统戏。马健翎先后创作改编了20多部传统戏,如《谢瑶环》《游西湖》《赵氏孤儿》等,其中很多作品至今仍在演出和被移植演出。时至今日,马健翎对中国戏曲现代化转型的探索实践,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