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别样考题让艺考更显“初心”

2018-03-29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常恒
配图

说起近年来的艺考,备受关注的除了媒体发布的艺考生高颜值照片外,当然还少不了那些让考生们感到“很蒙圈”的考题。这不,前不久进行的中央美术学院2018年艺考考题被曝光,“以‘幸福指数’为题作视觉化表达”及“自作咏春七绝一首”就让许多考生大呼“太虐” 。

其实,这类考题并不是第一次出现。近几年,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考题就频现“亮点” ,比如, 2017年的考题是让考生根据鲍勃·迪伦的一首歌曲给他设计诺奖获奖证书; 2016年要求考生画出想象中的转基因鱼; 2015年要求考生吃掉监考老师发的棒棒糖后,根据味觉感受对糖纸进行再设计。在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的艺考考题中,国画专业的考题要求考生根据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寻南溪常道士》完成一幅主题创作,并以题跋方式抄录全诗。这些考题每年出现时都会引起热议。当然,也有一些声音质疑这样的题目是不是太怪,太刁难学生了。

笔者认为,考题本身并不怪,出题者也无意刁难学生。正如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所介绍的那样,设计棒棒糖纸是要突出个人体验;画转基因鱼关注的是社会焦点;为鲍勃·迪伦设计诺奖获奖证书是凸显他对一代人的影响。今年有关“幸福指数”的考题则是考查逻辑和想象力,关注考生对社会热点的感知和洞察能力。中国美术学院艺考中出现的根据诗歌作画的做法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画向来追求诗情画意,古有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近有著名画家齐白石根据老舍先生的“命题”用画表现听觉器官感受,画成《蛙声十里出山泉》的佳话。出题者的用意无疑是为了更全面、深入地考察考生的艺术水平和综合能力。考生们之所以觉得怪,恐怕最大的原因就是考题超出了他们的预想、超过了他们的准备范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艺考和其他考试一样,当然需要准备,但当这样的准备变成了一种纯粹应试的准备时,就开始不那么“艺术”了。每年的艺考,面对高报录比的压力,考生们有需求,培训班有市场。再加上艺考在某些考生的心中约等于学习成绩不好者的高考捷径。花两三个月时间准备,依靠培训班的“押题” ,掌握艺考的“套路” ,不少考生的确从中尝到了甜头,以至于有人会总结“考某校静物要画得艳丽,考某校静物要画得厚重”“某院校素描画的都是男模特,色彩画的都是女模特,女模特不带手,男模特都带手” ……但这样“准备”出来的考生只能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缺少洞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显然远离了艺术的初衷。

对于有志向从事艺术工作的考生来说,这条路并不那么容易走,大量的艺考生中能够成为艺术家的也是少数。要走好艺术这条道路,天赋、才能很重要,而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丰厚的艺术修养也必不可少。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不光要有技艺,更要有精神内涵的发展与传承,这就离不开丰富的文学、历史、哲学、自然科学的积累和对社会的关心、洞察和理解。笔者以为,上述“反套路”考题的出题院校显得十分珍贵,不仅让考生们从一开始就体会到艺术没有捷径可走,更是传递出艺考拒绝一成不变、拒绝套路,应综合考察考生能力的信号,通过这些别出心裁的考题选拔出更加出色的考生。此外,为了能够出出既不刁难考生又能考查出考生真实水平的考题也是对招生院校的考验,同时也是对评卷老师水平的一种考验,督促教师们学习进取,一定程度还实现了“考教相长” ,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