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建设二十一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2018-05-09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张成

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之际,专家研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之际,日前,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主办的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构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相关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在新时代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如何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

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人们可能自然而然地会提出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是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从棉纺织业到机器制造业,大机器生产全面取代了手工劳动,生产能力倍增。然而,今天,全球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一百多年前诞生的理论在今天的意义是什么?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祝东力认为,工业革命带来的结果是:一方面大量生产财富,一方面大量制造贫困,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的基础性矛盾,导致频繁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针对这种结构性的困境,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种总体性的人类解放理论和方案。今天,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并正在全球范围展开。这一点决定了马克思当之无愧依然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伟大思想家,马克思主义依然是一种最具解释力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越看来,马克思主义拒绝把文学当作一个独立的对象来研究,而是以一种彻底的基于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观来抵制消费主义、形式主义的文学观,“就文学理论而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至今没有过时的理由。 ”陈越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赵文认为,马克思不会过时,是因为他不是在做一般意义上的学术,而是在做理论的实践,又在实践中思考理论的问题。他一方面诊断社会的危机,一方面不断调整自己对现实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他能走向理论的科学化,这种科学化使他能在他思考的那些传统当中实现内部的爆破。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在文学和思想史的研究过程中,再次感受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哲学魅力。她从丁玲的诗歌、柳青的《创业史》 、毛泽东诗词中的辩证思维去理解辩证法,不仅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而且从哲学角度理解当下的个体和集体的历史实践。贺桂梅表示,应该重新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典,考察它们以何种方式开启了中国革命的理论思考。同时也不仅局限于中国,而应具有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全球视野,把“西马”也包括“东马” (即东欧的马克思主义实践)乃至亚非拉的左翼理论实践都纳入进来,在一种总体性的世界视野里来重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孟登迎特别针对近两年春节期间流行的“返乡写作”探讨,该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野下对这种写作进行研判,他说:“如何就一些具体的文学创作、接受、传播和评价问题展开真诚的互动和讨论,进一步深化而不限制问题的讨论。比如有关返乡书写的讨论,应该对各种返乡书写进行细致的分类和辨析,然后再选择一些确实对乡村有真诚体认感的作者和作品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者和评论者要充分体认返乡书写的多样性和一部分作家的真诚性,然后再对作家所持的立场是否合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或者是否合乎目前社会阶层互动所需要的政治立场进行谨慎的评判,对创作者在调研、创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他本人都很难约定的妥协和变量,要有厚道的体谅,然后再给予恰当的批驳,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此类文学创作的展开,才能真正发挥文艺理论和批评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 ”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董学文认为,重读马克思,要理论联系实际,从经典文论的文本研究、文献资料研究、发展史研究、中国化问题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思潮与批判研究等几个方面开展深入探讨,这是学习和纪念马克思的一种好形式,也是为建设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些实际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