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当戏曲不再成为吸引人的职业,任何振兴措施都是徒劳

2018-10-28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杨广金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戏曲振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被禁锢了十几年的戏曲部分传统剧目重新在舞台上演出了,一时间人们奔走相告,争相涌进剧场,甚至出现一票难求景象。然而好景不长,只一年多的时间观众的热情即开始消退,特别是年轻一代更是迅速把兴趣转到了借改革开放之风传进来的港台流行歌曲和舞蹈上。毋庸置疑,所谓的样板戏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已经影响了人们的欣赏观念,不管是老戏迷还是新戏迷,都已经不满足于传统戏的表现形式。不但在城市剧场观众锐减,就是在农村露天舞台演出,观众也是冷清许多。没有了观众的支持,戏曲艺术出现了生存危机,于是振兴戏曲的呼声开始响起,到八十年代中期几乎波及到全国大部分戏曲剧种。为了挽救颓势,一些地方成立了振兴机构,政府拨付专款或是制定政策支持戏曲的发展,进入到二十一世纪政府把大部分戏曲剧种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更加大了扶持力度。然而,振兴戏曲的口号喊了三十多年,戏曲的状况究竟怎样了?随着老一辈艺术家已经退出舞台,中年演员演技尚不够成熟,且多数剧团行当不全,而作为培养戏曲接班人基地的戏曲学校也面临生源减少招生困难的局面。演员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已经成为戏曲事业发展的瓶颈。表面上的繁荣掩盖了实质的危机。这才是大多数戏曲剧种的真实状况。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戏曲工作?为什么戏曲会陷入振而不兴的境地?到经济学中寻找答案也许是合适的。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

剧团作为戏曲艺术资源的载体,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各行当演员、文场武场伴奏员、舞台工作员,他们共同完成艺术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任务。需要强调的是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与优化再生应该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优质的资源更容易获得优质的转化与再生,反之也然。

不妨简单回顾一下,戏曲自形成之时起就自觉不自觉的进入到流通交易场所之中,古代的戏曲从业者以教坊、戏园子、勾栏、瓦舍、厅堂等场所为依托奉献技艺,多以观众打赏的方式获得报酬实现自我价值的转化,再以此为资本进行新的艺术产品(剧目)开发,以期达到提升自身技艺水平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目的。如此循环,完成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市场检验的手段来调节的,艺术家提供的产品越受观众欢迎,获得的经济回报率越高,反之则被淘汰。这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现代的演艺事业也基本如此,只是艺术家获得报酬的方式多以门票销售为主了,表演依托的展示平台更多了,观众欣赏选择的自主性更大了。

就戏曲而言,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对戏曲及剧种的重视是史无前例的,为了让从业人员的生活得到保障,把大部分专业剧团归入国营性质的事业单位,人员享受国家干部待遇,这的确达到了迅速繁荣戏曲的效果,但人为的干扰和政治上的偏激也使我们的戏曲事业出现许多失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市场目标的丧失。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剧目的生产,演出地点和观众的选择,演出场次的多少等等,完全按照规定指令去做,一切费用全部由政府包揽。这种计划经济下的戏曲不仅造成了从业者的依赖思想,失去了主动创新的能力,滋生了以自我为中心漠视观众需求的习气,也违背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经济学原则,更为传统戏曲与新兴艺术外来艺术竞争处于劣势埋下隐患。

进入21世纪,我国已全面步入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戏曲与戏曲剧种的发展越来越受市场的制约。没有市场,就没有戏曲,没有戏曲剧种。地方剧种更要适应当地观众的趣味和要求,对市场和观众的需求敏感才能使戏曲和剧种的发展充满活力。

市场经济的突出特征就是价值交换,戏曲市场自然也不能例外。但近些年在一些地方甚至大城市的戏曲演出,多采取增票形式以维持上座率,虽然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却没有转化成应有的经济效益。其实取得的社会效益也是有限的,因为获得每场演出增票的观众大多是那些固定的戏迷群体成员,群外的人并没有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所以影响力并没有扩大多少。戏曲市场的低票价或免费策略并没有提升多少戏曲界的景气度,并没有增加戏曲职业的吸引力。由于看戏者没有付出经济代价,所以在剧场中常常出现随意走动、大声喧哗、嬉笑打闹、中途退场等,更有甚者,据说还曾经发生过由于没有增票戏迷集体罢看的情况。这些行为实际反映出的是对戏曲演员不尊重的内心状态。一个不被尊重的职业怎能有吸引力呢?

反观电影市场和流行音乐市场,优秀的影片和明星歌手演唱会尽管票价提高也不会影响观看热潮,影视明星流行音乐歌手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偶像,培养影视、音乐、舞蹈等现代艺术人才的院校历年招生火爆。市场化为这些艺术门类创造了不菲的经济价值,带来了无限活力。

传统的戏曲艺术能否完全市场化运作?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瑰宝的传统戏曲艺术如何走出困境?这的确是值得深入研讨的课题(市场化不等于产业化,二者的关系不在本文论述范围)。不过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按照经济学的规律办事。当专业戏曲演员不再成为吸引人的职业的时候,任何振兴戏曲的措施都将是徒劳的。公益性的戏曲进校园的举措虽然可以提升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但不会为职业选择加分,因为在现代社会,吸引人的职业离不开经济实力。而兴趣只不过是入职的动机而已,当达不到期望的经济目标时,兴趣会被毫不客气的抛弃。经济实力体现一个国家的强盛度,经济实力左右一个行业一个单位的景气度,同样,经济实力也能显示一个人的尊严度。可以说人类世界逃不脱经济这双无形之手的控制。经济实力可以通过市场竞争获得也可以由政府等部门资助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