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戏曲的发展出路
2018-11-18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韩嘉玮
电视戏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化电视技术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新兴电视艺术品种。它是指运用电视的技术手段,突破戏曲舞台的时空局限,适当采用实景及电视视听语言来表现戏曲艺术,反映戏曲文化现象的一种电视文艺形式。作为电视与戏曲嫁接的新品种,它本应具有无限的生机和可观的发展前景。但是自进入21世纪以来,电视戏曲的发展就举步维艰,困难不断。观众流失,收视率下降便是最为显著的问题。那么,当下电视戏曲的发展出路何在?
若要找到电视戏曲的发展出路,首先就得直视现状。我们以央视戏曲频道和山西卫视为例。简要盘点一下电视戏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2001年7月9日,中央电视台开设了戏曲频道。其增设的《影视剧场》栏目是戏曲电视剧的第一个专门栏目。该栏目开办初期播放了大量的优秀戏曲电视剧,如新编京剧电视连续剧《曹雪芹》,展现晋剧须生大王丁果仙坎坷一生的电视剧《丁果仙》,以及《金戈梨园》《小白玉霜》《西厢记》等等。但是近些年,《影视剧场》栏目的节目单调化不断加剧,几乎是全年滚动播放《大宅门》《红楼梦》《康熙王朝》这几部经典历史剧,很难在该栏目中找到戏曲的影子,没有可以保持收视率的新剧可播成为最大的问题。2015年,由中韩明星参与的原创文化传承类戏曲综艺节目《叮咯咙咚呛》无疑是近年来电视戏曲的一个成功案例,然而2016年的第二季《叮咯咙咚呛》一改第一季的编排模式,将节目改为竞演类真人秀节目。第二季大减真人秀的成分,强化节目的竞演性和说教性。同时在嘉宾的选择上也受到了政策的影响,以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这些使得第二季的收视率大大下降,网络视频点击率和社会话题性也大大下降。戏曲综艺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坚守价值导向的前提下,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成为又一大严峻问题。


2001年3月,山西电视台开办了《走进大戏台》。开办初期,该栏目依托山西浓郁的戏曲文化传统和广泛的戏曲观众基础,成为了山西卫视的支柱型品牌栏目。但从2008年开始,该节目的收视率就不断下降,由此引发的便是赞助招商困难,播出时间由周日晚八点推后到周日晚九点,使之进入恶性循环当中。2015年著名节目主持人白燕升加盟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栏目后,大力改革创新。于2016年5月推出戏曲竞技类节目《伶人王中王》。节目主打内容是传统戏曲,邀请不同剧种的戏曲名家重返竞技场,代表自己的剧种进行展演,争夺“伶人王中王”的冠军称号。该节目虽明显有借鉴《我是歌手》的痕迹,但它依旧为电视戏曲综艺节目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但2018年3月开播的第三季《伶人王中王》令很多观众大失所望,无论是舞美还是名家的选择,更或是节目的编排剪辑,都与前两季相距甚远。原定于2018年11月11日播出的第四季《伶人王中王》更是在筹备之初就困难重重,名家退赛,赞助商撤资等。此后,播出时间更是一拖再拖。
由以上两家电视台所遇到的困难我们可以总结出当下电视戏曲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 制作团队不健全,创作队伍缺乏更新和充实,没有实现制播分离。
2. 节目创新力不足,表现形式老化,格局形式化,不能引起观众的审美共鸣。
3. 电视观众多层次化,多需求化,以及高品位,新奇感的审美需求,与编导人员思维定式,节目老套之间的矛盾有待解决。
4. 央视和地方电视台配合支援不够,造成节目模式化,雷同化。
5. 地方台创作资金不足。
6. 政策支持力度小。
7. 与新媒体融合力度不足,营销宣发方式落后。
8. 节目形式与快节奏社会生活方式融合度不足。
9. 固定观众的流失。
10. 对原始珍贵资料的抢救流传共享不足。
电视戏曲的发展困难重重,但各个电视台也并非坐以待毙,也都在不断努力探索创新。我们不妨从几个成功的节目中试着找到一些电视戏曲的发展出路。

1994年,河南卫视推出了以豫剧为主,汇集全国各地不同戏曲剧种,以戏迷擂台赛方式呈现的一档戏曲综艺旗舰栏目——《梨园春》。目前它已成为中国电视戏曲栏目的第一品牌,同时也是中国电视戏曲类栏目最早引领者。20多年来,《梨园春》获奖无数,囊括“星光奖”“金鹰奖”“兰花奖”等国家级电视大奖,荣膺由美国《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文版评选的媒体行业的“中国标杆品牌”称号。改版第一年平均收视率稳步上升到河南卫视播出节目的第一位达14.26%;2000年至今平均收视率保持在18.6%,最高达35.7%,受到领导,专家和观众的普遍好评,成为河南卫视的一个品牌栏目。《梨园春》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一次次的改革创新。1994~1999年,《梨园春》一直以戏曲晚会的形式播出。1999年改版后,除戏迷擂台赛和名家名段欣赏外,还增设了戏曲小品或相声,戏曲MTV等节目形式。其中,戏迷擂台赛环节的设置使节目具备了参与性和竞争性的特点,《梨园春》迅速在中原地区走红。随着栏目影响力的持续扩大,栏目组还成功策划了一些省外演出和跨海直播。2004年,又在主体性大型晚会上下功夫,全年先后组织了近20期特色鲜明的主题晚会。从2005年开始,《梨园春》开始用全国视角办栏目,年初便以“擂响中国——首届梨园春杯全国戏迷擂台赛”为切入点拉开了走“全国路线”的序幕。此次大型赛事,连续7天在河南卫视进行现场直播,创造了《梨园春》擂台赛有史以来的四个之最,即参与人数最多,参与范围最广、参与剧种最丰富、赛事历时最长。同时,也开启了河南电视台首次使用数字转播车对两个演播室同时进行现场直播的先河。2005年3、4月份,开展了“唱响中华戏曲魂”系列活动,先后与山西电视台、天津电视台、辽宁电视台、河北电视台、安徽电视台联办,共同制作了10期节目。通过联办,促进了全国电视戏曲栏目的沟通交流,打破了地方戏曲传播的地域性局限,也使《梨园春》在全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朝着“全国概念”发展。擂响中国系列赛事一直延续至今。2006年新春伊始,2月12日,与天津电视台联合举办津豫铿锵闹元宵戏曲晚会,并实现了两家电视台的同步直播。从2006年3月,由河南省委宣传部与中国剧协共同主办,《梨园春》承办了大型全国性专业戏曲比赛“擂响中国——《梨园春》专业戏曲演员擂台展演”活动。5月份,继续推出全国少儿擂台赛活动及《梨园春》卡通形象颁奖晚会,3场少儿擂台赛吸纳了全国十余个剧种的60多位小选手前来打擂,同时邀请了全国各专业戏校的小同学一展身手。6月4日,《梨园春》澳星选拔赛进入复赛阶段。来自全国五大赛区(郑州、太原、襄樊、徐州、邯郸)的60名入围选手参赛。9月17日,《梨园飞歌》大型戏曲交响音乐会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举办,作为2006年“中华文化澳洲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晚会不仅圆满完成了本次活动的闭幕任务,而且也实现了中国电视戏曲栏目带领优秀传统艺术走进世界顶级音乐殿堂的历史性跨越,当晚的演出通过河南卫视和悉尼当地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开创了电视戏曲栏目跨国、跨洋直播的先河。此次赴澳大利亚演出,是《梨园春》栏目第一次走出国门,第一次将豫剧搬上世界舞台;第一次采用交响演唱会的形式演绎传统戏曲;通过中澳两国电视技术合作,第一次实现跨洋直播。这不仅是《梨园春》外宣河南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是中国电视戏曲栏目发展史的又一座里程碑。从2015年开始,《梨园春》便积极利用互联网宣发节目,通过微信,微博,视频网站等实现节目的宣发,完成与观众的互动。形成传播内容影响的积聚效果,同时还一定程度的培养了观众的忠诚的。
2006年央视戏曲频道全新改版的戏曲访谈节目《戏苑百家》相当于戏曲界的《艺术人生》,旨在挖掘戏曲名家在学戏,唱戏过程种鲜为人知的故事。·该节目面对占观众85%的青年学子,力争寻找传统与时尚,古典与流行的契合点,用大学生喜欢的方式呈现,因此不仅加大了现代戏,新编戏的比重,而且演员中无论是当红名角,还是梨园常青都脱去戏服,身着时装闪亮登场,增加了与大学生的认同感。在简洁而现代感十足的舞台背景下,京剧,豫剧,沪剧,黄梅戏等各大剧种的名家名段绽放出一朵朵瑰丽的民族艺术之花,流行歌曲点缀其间,给人以崭新的心灵震撼。

2017年春节期间,央视戏曲频道推出了国内首档大型融媒体互动戏曲节目《角儿来了》。该节目有三大特色:一是创新节目模式,深化融合传播。在录制现场通过设置抢位虚拟观众席,实时视频连线,文字和视频评论等形式,在播出时引入留言评论,红包摇一摇等,推动线上线下观众与录制现场名角实时互动,这在国内戏曲节目中尚属首次。二是创新内容呈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挑选多样剧种和流派,反映多民族多地域文化风情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创新技术运用,提升舞台表现。以情景舞台引导名家故事访谈,并融入增强现实技术进行节目包装,提升艺术性与观赏性。

2018年3月,北京电视台,北京小家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推出了大型京剧文化传承节目——《传承中国》。《传承中国》节目阵容空前强大,由王珮瑜和谭正岩领衔京剧“传承社”,百位京剧名家为京剧传承保驾护航,十多位明星鼎力相助。节目通过京剧名家的真教、真演,明星的真学、真练,在你教我学的过程中,深入浅出的道出京剧与众不同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每期节目中,一至两位明星将跟随京剧名家学习,“沉浸式”体验京剧表演艺术,并最终为观众献上一场由名家挑梁,明星参演的大型京剧演出。该节目在制作过程中就使用了名人效应和新颖的推广戏曲的方式,以此增强节目的娱乐型,吸引年轻人的关注。传统的戏曲表演与现代高科技的舞美灯光相融合,让观众直观体验到了京剧之美,既实现了外行看热闹,又满足了内行看门道。这是一档纯粹且专业的京剧节目,通过明星表演,真人秀记录,现代化舞美等手段增强可看性,保证了京剧的原汁原味。在保证节目专业水准的前提下,节目还挖掘了更多符合互联网时代的大众表达方式,通过电视语言,展现京剧名家背后的故事。在明星嘉宾阵容上,节目组邀请了刘晓庆、徐帆、那英、屠洪刚、瞿颖、曹云金、李依晓等演艺界人士。与以往文化节目中嘉宾只负责点评或简单体验不同,《传承中国》的嘉宾要在短短的七天内真学实练。首期节目中,没有京剧基础的瞿颖就经历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挑战。面对尚慧敏老师的严格要求,她为了实现表演的形似、神似而废寝忘食,领会了京剧学习的辛苦与不易。对于明星嘉宾的选择,节目组有着自己的标准,田川表示,除了对影响力的考量,他们更看重明星对京剧的态度,“《传承中国》想唤起观众的文化自信,以及传承文化的责任,而不只是用流量去单纯地吸引观众。所以我们选择的明星可以完全不会京剧,但首先得喜欢京剧,喜欢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基础,否则估计他们练一个小时就受不了了。”
由以上几个较为成功的戏曲节目,我们可以从中归纳出几点成功的经验,并对未来电视戏曲的发展给出一些建议。
1. 强调寓教于乐。在增强节目娱乐新的同时回归电视节目的教育功能。
2. 制造话题性。
3. 发展衍生产品(表情包,动漫,手绘,实体文创商品),形成完善的产业链,真正实现商业化。
4. 增强与民众的互动性,增强参与度。
5. 增强观众的 “软性被安排”的流量引导方式,就包括有开机推广、热播榜、桌面推广位、全景互动、全屏海报、贴片\暂停\退出推广、APP开屏推广等等的形式。
6. 媒介融合网台联动,台网互动,两微一站的合作,强化营销策略,线上线下,多屏互动。
7. 注重观众的沉淀,把握一定的稳定观众量。
8. 丰富节目类型,强化视觉效果
9. 加快节目节奏,适应审美需求。
10. 节目链条多元扩展,发展旗舰栏目
11. 文化格局要雅俗共赏。
12. 充分运用明星流量效应。
13. 完善制播机制,充分利用社会优秀制作团队,以便常态化高效运营。
14. 拓展播出渠道,新媒体助力前行。
15. 星素结合,拓宽嘉宾选择范围,丰富嘉宾主体身份,拉近节目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16. 强化电视节目的视听语言制作水平。
17. 提升节目的演播厅设计水准,和舞美造型。
18. 坚持内容为王,形态之上。
19. 与各戏曲院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与戏曲名家建立合作关系,保障内容来源以及节目的专业性。
荧屏上的戏曲,可以是原创,可以是继创,也可以是再创——它既可是舞台艺术的记录;又可把握电视的艺术特性,对戏曲进行不同程度的声像化处理;也可进行荧屏戏曲的再创作和再创造。电视艺术品味的高低,不在于形式的新旧,也不在于琢磨什么新样式和开发什么新品种。关键在于:艺术本体的把握和载体功能的发挥。抓住这两个关键,手段的运用和样式的变化自在其中。理想的境界是两个字:“得体”——得生活的本体、得艺术的本体。综上所述,电视戏曲的发展关键就在于“适时应变,改革创新;走好传承与发展两条路”。各台团结一心,整合资源,各展风采,中国的电视戏曲将迎来崭新的明天。(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