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新时代戏曲传承发展工作的新起点

2018-11-26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汪人元
朱巧林/图

“戏曲百戏盛典”的举办,既是全国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完成后的延续,更是新时代戏曲传承发展工作一个新的起点。它是对当前戏曲传承发展具有着全面的摸家底、催生机、传精粹、示成就、看问题、寻对策等诸多意义的一个绝好举措。这样一个对中国戏曲传承发展将有无量功德之盛事所构成的工作新起点,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在着眼点,也就是着眼于全面。这种全面是不再满足于通常着眼于古老剧种、新兴剧种,全国剧种、地方剧种,大剧种、小剧种,戏曲的国有剧团、民营剧团等模糊的、集体性概念的角度,来避免对戏曲工作认知中笼统的,甚至是以偏概全的方式。在这里,每一个剧种不论“年龄”长幼、规模大小、剧团多少、级别高低,它们都具有独立的尊严,以同等的机会呈现在这一个百戏盛典的舞台上,成为新时代戏曲建设中一个最精彩的亮相。

第二在着力点,即有更强的针对性。也就是通过直观真切地见家底、见价值、见现状、见问题,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以利于把传承发展工作切实落在实处。

“戏曲百戏盛典”的举办,正在引导着人们关注这样一个问题:戏曲良好的传承发展,既要有政策支持,也要有理性认识,其中特别是在戏曲工作中强化对剧种的理性认识。甚至可以说,清晰的剧种意识,正是让我们做好戏曲传承发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根本,也是让政策落在实处的根本。

戏曲的传承发展,实质是对剧种的传承发展,戏曲传承、保护、发展的所有工作,都要落实在每一个剧种之上。我们今天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认识每一个剧种在传承发展中的具体任务和路径,特别是要找到每个剧种的生命源泉,真正认清它不可被取代的根本原因。

只有当我们对戏曲剧种有了真正的深刻认知,才有可能对每一个剧种的传承发展,获得一种根源性认知和规律性把握。为此,我们需要了解一个剧种在它的形成发展中,是同怎样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之间,同其生成土壤之间发生何种关联及其关联程度,它的艺术积累程度,它曾经,以及在当前与民众日常欣赏功能满足之间的关系,以形成对它的市场空间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判识,比较完整地认知其文化价值,从而提出相应合理、准确的对策。

当前,绝大部分戏曲剧种都列入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了政府与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扶持,生态环境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改善,但就大部分剧种而言,还未摆脱困顿的状态。然而,作为非遗的各个剧种,甚至包括濒危的剧种,都不应该以“避免消亡”来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更不能处于简单复制历史水平的艺术状态,否则就根本谈不上生命活力,甚至导致缺乏生存价值。所以,在戏曲的传承发展工作中,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对剧种艺术的保护抢救,另一方面则要重视对它的建设和发展。作为非遗的戏曲剧种,不仅要存活,更应求发展,要做好强身健体的艺术建设。这同样需要有清晰的剧种意识,找到、明确自己准确的发展方向,把一切眼下的艺术工作都与这个宏观的目标结合起来,决不可只求养命,而不顾养艺。

其实,“与时代同行,与民众共生”,这本来就是戏曲的一个优良传统,但这个优良传统却常常为人忽略。正是这个传统才构成了戏曲久经磨砺而从未中断历史、长存于世的根本原因。它因为“与民众共生”而体现了戏曲艺术中那种极可贵的群体精神的充分张扬,又因为“与时代同行”而始终保持了艺术生长中的充沛活力。今天的戏曲发展,特别要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演出中,张扬戏曲那种特别珍贵的群体精神,与民众的心理、情感、趣味共呼吸,而决不要疏离同人民群众的精神联系;另一方面则要努力寻求和保持戏曲建设和发展的生机活力,包括戏曲历史上曾经具有的那种对于同时代各门类艺术的最新、最高成就吸纳的胸怀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