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优秀的批评家应该高瞻远嘱

2019-01-04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尧山壁

文艺作品由内容和形式组成,形体结合而生神,即艺术生命。好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完美结合,所以文艺批评也应该从两结合的角度分析,不能割裂开来,形体分开神也便跑了。

文艺批评不那么容易,受批评者的修养所限,也还有社会思潮干扰,通常有两种偏颇。一是艺术至上,从西方引进的,上世纪30年代、80年代两度流行。比如“纯诗”说,要诗里不带一点社会内容。其实这种诗是不存在的。诗人是社会中人,怎能没有一点倾向。语言也不可能都用中性的词儿,总会带有思想色彩。

二是思想第一,艺术第二,最后在某些人那里就异化成为理念唯一,唯题材、唯政治、唯长官意志。这种批评简单易行,批评吴雁的“创作需要才能,一句话就够了”“反对工农兵方向”。否定杨朔的散文也很容易,“都三年困难了,还粉饰太平”。扣帽子,打棍子,不容反驳。发展到极致就是康生的“利用小说反党”……唯政治标准,可以一句话打入地狱,一句话捧上天。

从文学发展史看,作品的艺术标准相对稳定、客观,而思想标准总在发展变化。欣赏古代作品,没有人批评李白只顾游山玩水,不去参观劳动。也没有人怪罪李清照,国难当头,只顾一己悲欢。作家创作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熟悉什么写什么,百花齐放。如果只有一个标准,天下只有一件作品就够了。不可否认,当代人对眼前的事件容易产生共鸣,产生轰动效应。但是一个优秀的批评家,应该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不仅看到生活的表面,更要看到生活的深层。文艺作品的深层标准,还是有原则的,那就是真、善、美。批评家要有根基,大风来了,树根不动,枝叶才摇摆。批评跟风,作者有责任,也还有社会原因。

批评的标准,到现在的某些人那里则更乱了。思想标准、艺术标准,有时候都不那么重要了,取而代之的是人情、金钱。这两个标准后来居上,参与了从发表到研讨、评奖、评职称的全过程,吃了人的嘴软,拿了人的手短。在有些领域,如书画,艺术成了商品,某些买家的标准就是标准。——批评家也被一脚踢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