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要重视主宰命门、永葆生机、具有代谢功能的创造力 ——从目连戏谈戏曲脱困

2019-07-19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王长安
目连戏《三殿》剧照

当今的戏曲,一方面“名家”“大师”“里程碑”“划时代”此起彼伏、牛气冲天;一方面又剧院剧团风雨飘摇,剧种连年递减,市场萎缩,票房低迷,知音难觅……业内也曾每每找寻因由,观闻问切,却终不得要领。所举之方,其效鲜也。

或曰无钱。然享经济总量全球第二之利好,各种扶持、补贴层出不穷,还专门设立了国家层面的艺术基金,专事给钱。一出戏的资费,少则一二百万,多则六七百万,冲击千万高端的也时有耳闻,颇显“上不封顶”之豪壮。然而,好戏,依旧少见;观众,照常不来!何也?

再或曰缺人。然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被纳入国家优先发展战略。专业院校自不待言,相当一批综合类高校也都有了艺术院系,戏剧戏曲学的研究生已然能大量生产。再加上各类基金资助的人才培养、人才计划、人才工程,师带徒、徒拜师的补充和呼应,即便是低调一些,不说戏曲人才汹涌如潮,似也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把“匮乏”之帽丢入太平洋。然而,与之相谐相匹的戏曲成果却寥若晨星,惨淡依旧,低迷如常!复何也?

再或曰网络、媒体冲击。然媒体、网络抑或影视皆由发达国家滥觞,历时比我们长,普及度亦比我们高,其戏剧不仅未遭灭顶反倒浴火重生,活得滋润。一些剧目的演出场次动辄以千场、万场计,历数十年而风光不减亦有之。即便是远涉重洋来吾土商演,高价出票,每每也观者如潮,一票难求,戚戚于欲一睹而不得者比比皆是!再复何也?

戏曲今日之低迷,当别具因由于其中。细想起来,创造力丢失或是首要原因。远的不说,只凭昔日之成就,京剧即已是充满杰出创造,创造力的光辉耀人眼目。唱念做打,揽尽千般手段;生旦净丑,囊括各色人等。以少胜多,以虚代实,以无作有,无论生活、劳作、行军、打仗皆于再现中表现,于表现中再现,历历在目,栩栩如生,生生把当日之景致移于演员手足眉目之间。这是何等绝伦的智慧,何等伟大的创造!赖此,京剧成国粹,戏曲傲然于世,引领中华审美百余年。古人可以创造出桨代船与行船,可以创造出鞭代马及驰马,可以创造出“上楼下楼”的肢体语言,吾辈面对汽车、飞机、电梯何不能独有所为于今日?超凡的想象源于活跃的思想,肢体的解放有赖于创造力的迸发。今日戏曲之困顿究其实乃缺了跳出既有、羽化飞升的勇气,缺了主宰命门、永葆生机、具有代谢功能的创造力。

日前笔者于安徽南陵考察目连戏,复又造访石台,郑之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即完成于此县大演乡大剡坑。浸然其中,思接先贤,平添了一种悸动。

目连戏演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民间风教活动,是一种仪式感颇强的群体受化行为。动辄演出三五夜,教化指向极其鲜明。有趣的是,其非但没有让这种教化始终一本正经、枯燥无味,反倒把整个演出打造得高潮迭起,妙趣横生。个中故事的维系之功固然不容忽视,但于唱念、故事之外有意添加的各种武功技艺也功不可没。其从汉代百戏汲取灵感,武艺绝活轮番展示,打破因严格而显僵化的观演关系,使之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成为大众乐此不疲的一场精神盛筵。演出的丰富性、表演的精彩性、审美的趣味性、看客的参与性都被提升到一个新阶段。明张岱就曾说它:“选徽州旌阳戏子剽轻精悍、能相扑跌打者三四十人, ……献技台上,如度索舞绳、翻桌翻梯、筋斗蜻蜓、蹬坛蹬臼、跳索跳圈、窜火窜剑之类……”并赞叹其“真是以戏说法”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戏曲尽管曾经也有武术、杂耍、技艺基因,最典型的就是汉代百戏、唐代歌舞,但至其真正形成,这些基因就悄然退去,一唱定格局。尤其到了明代,昆曲更是以“体局静好”而“出于三腔之上” ,武功、技艺被视为一种“非雅”而疏离舞台。目连戏要吸引并留住观众,实现“以戏说法” ,便创造性地“选徽州旌阳戏子剽轻精悍、能相扑跌打者”来“扮演目连” ,“献技台上” 。于是,翻扑跌打,奇技叠出,煞是好看。从而突破声腔的呆板、剧情的滞重,把户外演出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也使接连几日的冗长演出变得五彩纷呈、兴味盎然。目连戏的这种超凡的创造力,令戏曲的表演手段越发饱满坚实,表演技艺更见奇绝惊艳,表演效果也愈加热烈诱人,最终实现了“以戏说法”的目的追求。设若没有这些表演形态的引入,要维持“三日三夜”“人声喧哗”“齐声呐喊”的激情是难以想象的。

相关资料还记述“目连戏,演目连救母故事,皖以南盛行之,泾县东乡各村不同” 。这让我们看到目连戏的创造力除上述武功技艺的引入外,还极具战略眼光地追求“各村不同” ,这种“不同”是其表演能够长久留存的基本前提。他们懂得同样的“演目连救母故事” ,要想盛行,就必须有自我风格、自家特色,必须有“各村不同”的差异性。这种构建独特性和差异性的意识与创造力,着实令我辈汗颜。我们今天的戏曲即使演不同的故事也每每大同小异,能不困顿乎?勇于突破既定格局,悉心追求“各村不同” ,正是戏剧创造力精髓之所在。

目连戏对武功的引入,直接开启了徽班的武戏传统,形成了“苏州的曲子安徽的打”的一世英名。至今,武戏在京剧中仍占有重要位置,成为京剧表演艺术的基本构成。目连戏对“各村不同”的风格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早期京剧的流派意识,“以戏说法”也一直是京剧和其他许多地方戏表演美学和艺术功能的一个显著特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目连戏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一座“武库” ,设若能由此唤醒我们的创造意识、激活我们的创造力,并由此跨越表现现代生活语屈技穷、捉襟见肘的窘境,趟出“各村不同”的新路,我们就一定能破解今日之困局,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系安徽省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