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闽宁镇的远方绿草如茵

2019-10-11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钟小骏

西海固,位于中国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是西吉、海原、固原等6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1997年4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西部一个叫玉泉营的地方,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亲自带队考察了这里,经过闽宁两省区的领导共同协商,要在这里组织实施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建设一个移民示范区,并命名该村为“闽宁村”。

2001年12月,闽宁镇正式成立。20多年里,闽宁陆续接纳了来自宁夏“西海固”6个国家级贫困县的4万多移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2017年,闽宁镇的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11976元,相比开发建设初期的500元,增长了22.8倍。闽宁镇已经成为我国贫困地区通过对口扶贫协作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成为对口扶贫协作“闽宁模式”的一个样板。

这场跨越2000多公里、历时20年的闽宁协作,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可是,当我们试图用文艺的形式来展现这一“改天换地”的壮举时,却遇到了纪实类作品通常都会遇到的难题:究竟该采用什么样的视角,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来叙述这注定无法“全面”但却被要求几乎不能“遗漏”的功绩呢?

采用正面叙述的作品成功的有很多,比方《三大战役》,比方《开国大典》等,而采用个人角度的作品,有力度的也不少,《焦裕禄》《杨善洲》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在《闽宁镇》这部作品当中,如果从个人角度出发来进行创作,却有着和前者截然不同的处境:这毕竟是一场跨越2000多公里的协作,闪光的是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理念与魄力,出色的是能够动员起足够数量的资本与说服大量企业家离开乡土到远方再创业的公信力。假如在这其中选择一位作为主角,不但有失公允,也确实难以全面覆盖这一场脱贫攻坚战役中各个队伍协同作战的主动与奉献。

尤其是,广播剧创作受到的限制相比其他媒介,更加的大。相对于能够被大家直接看到的电影和电视,广播剧能够调动的感官只有耳朵,在信息携带量和传输量上先天就处在劣势。

那么,现在面临的问题就变成了应该怎样选取一个角度,能够有效展现这一事件,包括事件中各个不同层面的决策、各个不同部门的行动、各个不同个体的感受,并且还要把这些不同的要求融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核心故事,这个故事要具有强戏剧性,因为,时间有限。

是的,广播剧在创作上还有一个难点,那就是留给故事的时间并不丰富。如果你想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段,或者想要让爆发更有力量而对事件的发展进行铺垫,那么你很有可能就失去了一半的观众。

那么,这部获得了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广播剧《闽宁镇》的编剧,处理这个题材时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段呢?

首先,在描写对象的选择上,主创们并没有选择“主动”的一方,而是把笔墨放到了“被动”的那一边,也就是政策要针对、帮扶的弱势群体上。从这一点出发,勇敢进行了尝试的《闽宁镇》,在先天上,就领先了大量的同类型的其他作品。

本剧的故事模型其实并不复杂:喊水村是一个极度缺水、极度贫困的自然村,前任村长马德贵遗孀马大妈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马有雨生性内向懦弱,以至于媳妇为了女儿的将来选择一个人在外打拼,造成母亲认为儿媳出轨而不认这个媳妇,他的小女儿马上就要到上学的年纪却因为家中贫困眼看着就要失学;二儿子马有水是个能担事的性子,却因为年轻时火爆脾气与人起了争端失手将人打倒,误以为背上了人命而选择了离家出走,隐姓埋名,一走10年。现任村长马广福对马德贵十分佩服,一心想着继承老大哥的遗志,带领乡亲们走上幸福路。闽宁镇的建立就是为了贯彻产业扶贫的理念,大量的福建籍的企业家们来到宁夏建立企业,吸收当地的劳动力,带动当地的产业,但是马大妈一家人却一直不愿意搬迁,这给海原县的整个移民搬迁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难题。县委段书记明白任务的难点所在,把最困难的骨头交给了有着丰富经验的副县长雷春华。雷春华是福建的挂职干部,她曾经是船民的女儿,是当时的连家渔民上岸计划的受益者,因此她能做到感同身受,这也是她能最终把工作完成的关键。

从编剧角度来说,其实在想到以受益者的视角入手之后,这个故事难度就不大了。这个故事真正的难度,其实出现在背景上:二儿子马有水离家出走,母亲为了等他而不愿意离开家搬到闽宁镇,是故事的“眼”——找不到马有水,马大妈就不会走,而不完成最困难的一家搬迁,整个工作就难言胜利。可既然设计是隐姓埋名,又怎么能找到这个以为自己杀了人而就此消失的马有水呢?

况且,这还涉及到一个基本判断:这个男人,他值得挽救吗?

也就是说,作为一部整体上要讲成绩的作品,把故事的核心放到一个这样的故事上,主创们其实是在冒风险。

好在专家们还是有眼光的,在主创们使用了“误会”和明确的“非刑事”只是“民事纠纷”这样的线索后,更多的把目光放到了作品整体所要歌颂的“闽宁模式”上来,放到了为了完成扶贫攻坚这样的任务而呕心沥血的人物身上来,放到了因为国家的政策而终于脱贫,有了志向、有了信心的广大群众身上来。因而最终把大奖授予了这部剧!

这是一个有担当的选择,它给广大的文艺战线的工作者们传递的精神,是正面的,是鼓励的。而《闽宁镇》本身,也配得上这样的荣誉。它的成功,告诉我们一句老话: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剧中的“花儿”演唱者马少云的声音,实在是整部剧的一大亮点。这个在剧本中无法进行设定的声音,最终却呈现出无法掩饰的光芒!这是作品制作方的功绩,无论在何种讨论中,都不应该被忽视!

努力地寻找到一条小径,也许走起来艰难,但是最终会走到那绿草如茵、鲜花灿烂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