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音乐舞蹈史诗中的“中华儿女”们

2019-10-11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冯 俐
交响乐与舞蹈《起来 起来》

大型文艺晚会《奋斗吧 中华儿女》,可谓:一台晚会读懂新中国史。

史诗是文学。是表现人的!是要聚焦人的心灵和精神的。如何将音乐、舞蹈和史,化为史诗?

奋斗,毫无疑问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而奋斗的主体,则是亿万中华儿女。无论领袖、英雄,还是这一伟大进程中的无数普通人,都是“中华儿女”中的一员。这台节目最核心的成功之处,在于一度二度同时出发,沿着历史的脉络,化概念为形象:从具体的或提炼过的“中华儿女”形象出发,终又在舞台上,将“史”的波澜壮阔,不断地落在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人的形象上。

试以第一篇章为例。交响乐与舞蹈《起来起来》,舞台主体由人群组成,黑暗沉重中弱小的生命挤压着、蠕动着。不断的点状聚焦,构成无声的诉说:一名被鞭打的劳工带出“被奴役的人们”、一名吸大烟者带出“沉沦的人群”。随着“起来!起来!”的民族命运呼唤,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李大钊、陈独秀从挣扎着的人群中站出来,于黑暗中呼唤着“青春之民族”!紧接着,几个人出现在上海里弄、几个人出现在南湖红船、一面红旗局部照亮黑暗。不时有年轻人从涌动中站起来,低声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所有这些“人物”虽然都只是一闪,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有身份、有表情、有态度的“这一个”。《国际歌》的歌声转作一首首人们熟知的历史歌曲,以“快闪”的节奏,编年重大节点:《工农兵联合起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歌》……《娘子军连歌》《露营之歌》《过雪山草地》……《大刀进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渡江渡江》直到《义勇军进行曲》。仅用20分钟就在舞台上完成了28年中国人民浴血奋斗的历史全貌,这已是难得。更难得的是,所有这些节目始终以涌动变化的人群为背景,舞蹈不再一味追求整齐划一的舞姿,而是不断强调着人群中只闪现一瞬的、无数不知名的“这一个”。我们会深深地记住南昌起义“第一枪”的那个身影;记住东北抗联和杨靖宇、李兆麟、赵尚志留在白山黑水间的令人永志不忘的话语;记住过雪山草地时那群女兵争着冒死探路、沉入沼泽,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将药箱和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我们会记得铁道游击队员铁道线上的奔跑、掀翻成段铁轨;我们会记得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丽、记得送大军渡江的百姓如何与战士一同浴血;我们期待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惊喜地收获一段短暂的、既有史实依据又有艺术创造的交响情景表演——登上城楼之前,新中国的缔造者们饱含深情地讨论国名、国旗、国歌方案,毛主席于沉思中说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让我们看到了这一时刻的常人心绪、伟人情怀……据我所知,这一段情节,在节目策划的最初会议上,就被提出,并因此形成了整体气质的雏形。

以“人物”承担叙事议论,在舞台上不断突出对“中华儿女”的群像塑造,这一追求从文学策划到二度呈现,贯穿了整台4个篇章。总结其特点的话,我认为,是强调歌舞情景化和将情景表演融入歌舞与交响的节奏中,不拘一格。并且,对一些历史细节的独特捕捉和舞台放大。

第二篇章“艰苦奋斗”中,合唱与舞蹈《英雄赞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有王成,有坑道里的“上甘岭”还有冰雕般的长津湖战役——那段今人所知不多的壮烈。男声二重唱与舞蹈《我为祖国献石油》,让我们看到了想象中的大庆工人们。交响情境表演《共和国之恋》,毫无疑问是所有观众都会为之流泪并铭记的节目。张国立、胡歌、靳东、辛柏青的演绎,会让无数人深刻生动地记住钱学森、郭永怀、朱光亚、于敏这些闪光的名字。

第三篇章“团结奋斗”与去年《我们的四十年》晚会内容相同,但应该说,这一篇章超越了《我们的四十年》,洗练而充满情感——这是亿万中国人为之激情澎湃的四十年!交响乐与舞蹈《战决口》,“98抗洪”,“誓与大堤共存亡”的战士们的身影早已成为国家记忆,但,抓住士兵们被雨水泡烂、被沙袋磨烂的双手,并将之放大在舞台上,则令观众感受到了真切的疼痛,这种痛感令“子弟兵”从一个名词变成了一群血肉之躯,令理性的敬意化作了如父如兄的疼惜。在现场我甚至会想:这些军人如今在哪里?留下伤残了么?会好么?还会痛么?观众此时的泪水,仿佛是在为亲人而流!混声合唱与舞蹈《生死不离》与混声合唱《我和你》是连在一起的。2008年的汶川地震场景再现了战士们救出一名孩子的画面,废墟前的战士们细心地为孩子蒙上眼睛,所有人的表演与其说是舞蹈性的不如说是戏剧性的,再次构成了舞台上的这“一个又一个”。紧接着,林浩本人出现在现场,说出那个被救出的孩子就是自己。台上的画面、音乐再次笔锋一转,回到了当年、回到了地震后不久——小林浩被姚明拉着手,奔跑在奥运会开幕式上。那个动人的视频铺满天幕的一瞬间,我们不仅看到了10年前的抗震、奥运,也看到了一个孩子10年来的命运,它又何尝不是这个民族命运的写照:于大悲大喜中的生死不离、心心相连。

第四篇章“奋斗吧 中华儿女”,在整体结构上是一次大胆的另起,交响朗诵《致敬人民》的题目和角度,都紧紧扣住了人民、扣住了“中华儿女”,像楔子一样将第四篇章嵌在了贯穿主线上。应该说,在篇章结构上,第四篇章与前三章完全不同。前三篇章是纵的时间线索,第四篇章则是横向铺展。整个篇章的9个节目完全进入交响合唱与歌舞,舞蹈虽然错落有致,但更多还是回到整齐划一。这个时候,更多延续着“中华儿女”形象任务的,是大屏幕——之前有无数真实的画面:几代国家领导人、无数百姓在各个时期的面孔,包括新时代的扶贫、强军、青山绿水、命运共同体……到了《赤子》,大屏幕里飞出28位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的照片,整台演出对于“中华儿女”的群像书写,至此,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如果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晚会《我们的四十年》,成功在将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了“我们”即人民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奋斗吧 中华儿女》,则成功在塑造了音乐舞蹈史诗中的“中华儿女”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