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树中国形象 展中国方向

2019-10-11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鲁太光
女声二重唱与舞蹈《祝酒歌》

看完大型文艺晚会《奋斗吧 中华儿女》,感慨不已,沉思不已,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部精心编排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之作不仅综合运用歌舞诗、声光电等艺术手段立体地塑造了鲜活的中国形象,而且还通过讲述中国故事,进行了深沉的历史思考,展现了中国方向。

打动我们的,首先是中国声音——歌曲。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到《延安颂》,从《延安颂》到《春天的故事》,从《春天的故事》到《不忘初心》《复兴的力量》,这一首首歌曲是感奋过一代代中国人的“历史之歌”,是振奋新时代中华儿女的“时代之歌”,因而,这既是音乐,又是史诗。主创团队从“声音”中梳理出一条主线,贯穿起近百年的中国历史。开篇,我们被无尽的哀歌所笼罩。在这哀歌声中,鲁迅先生笔下那个“风雨如磐”“万家墨面”的老中国似乎就站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悲伤,让我们疼痛,让我们愤怒。旋即,这哀歌为狂飙般的悲歌、壮歌所取代。在这悲歌、壮歌声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寻找光明之中国、青春之中国、希望之中国的奋斗历程,一一呈现眼前。这更是欢歌,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开展,萦绕在我们耳边的,是越来越欢乐的歌声。这歌声带着我们走进“春天的故事”,走进“希望的田野”。这歌声还带着我们走进“新的天地”“绿水青山”,走进“命运共同体”。

与中国声音完美同步的,是中国脚步——舞蹈。如果说音乐是这台节目的主体的话,那么舞蹈则不仅是这一主体的完美补益,还强化了其表现力,提升了整台节目的艺术表现力。与哀歌相伴的,是蹒跚的脚步。在交响乐与舞蹈《起来起来》中,是黑暗沉重的舞台,是皮鞭下“被奴役的人们”,是鸦片枪下“沉沦的人们”,是蠕动的人群,弱小的人群,挣扎的人群。随着《国际歌》的旋律响起,一曲曲慷慨悲歌、壮歌响彻舞台,我们看到的,是愈益有力的中国脚步。

在这样的中国声音和中国脚步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的中国形象。这些形象组合起来,宛若一部进化史、生命史,不仅生动地告诉我们新中国是从哪里来的,而且还清晰地标明了中国方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李大钊等早期共产主义者喊出“青春之民族、青春之国家”,到南湖红船在历史的波面上划出改变中国的第一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正是为了践行这一初心和使命,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斗建立新中国,艰苦奋斗建设新中国,团结奋斗改革开放,在新时代勉力前行。

这就说到这台节目的主题——奋斗!为了完美呈现这一主题,主创人员通过塑造人物形象,串联起整台节目,而且,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十分注意个体形象与人物群像的均衡,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这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之所以能够升华为“这一个”,是因为他们始终来源于“这一群”,始终紧紧地依靠“这一群”,而他们的所作所为又始终是为了“这一群”。整台节目形式上也很有意味。第一篇章“浴血中国”以近乎“快闪”的方式把诸多经典革命歌舞片段组合起来,仅用20分钟就再现了中国人民28年浴血奋斗、建立新中国的历史。其后的“艰苦奋斗”“团结奋斗”“奋斗吧 中华儿女”3个篇章,叙事则相对开阔,节奏相对舒缓,节目比较完整,时间比较充分。尤其是第四篇章“奋斗吧 中华儿女”,一改前三篇章的纵线历史叙事,在空间上展开横向叙事,将正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故事搬上舞台。这样的编排不仅使历史叙述有了现实指向,而且也使现实有了历史纵深感,历史与现实互相映照。这样的艺术形式,有深刻的寓意。在笔者看来,“浴血奋斗”这个篇章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序幕”,而我们现在所经历的则是正在展开的“长剧”的一个章节,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迎接这出“长剧”“高潮”的到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是“观剧人”,又是“剧中人”。这提醒我们,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更伟大”,但也“更艰苦”。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原因,是他与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为此“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