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2020-06-24 发表|来源:大同日报|作者:闫昌
扇舞热场表演 崔莉英 摄

在第四个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期间,大同市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市民感知非遗魅力,探寻文化蕴含的价值,共同呵护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也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就大同而言,不仅有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恒山风景名胜区,也有云冈曌吉花馍、灵丘苦荞凉粉等食品类非遗项目,还有北路梆子、耍孩儿等国家级非遗剧种等,可谓种类丰富、异彩纷呈。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迁,许多文化遗产的生存土壤正在逐渐消失,特别是一些手工技艺和地方小剧种,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近年来,全国上下做了大量的保护工作,社会各界的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不少历史遗迹得到了及时的抢救和保护,一些几近失传的手工技艺能够再次与民众见面,然而,许多文化遗产项目还是停留在几个传承人手上,与普通市民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如何缩小这个距离,让文化遗产不只是小众的项目,尽可能让大众更多地感知并欣赏,应该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作为宝贵的财富,文化遗产既属于我们这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它们有过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辉煌的未来。事实上,一些文化遗产之所以日益衰微,并不是其没有存在价值,相反,作为记录历史文化的印迹,其更应当被铭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应尽量拉近其与人们的距离,融入到广大市民的日常文化休闲生活中,毕竟最好的保护就是成为日常所需所用。

当然,保护并发展好我们的文化遗产绝非一日之功,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深挖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制度建设、宣传熏陶、创新引领、人才培养等方式,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最终实现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开拓未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