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舞台艺术:丰富的创作与演出为中国舞台增添华彩

2020-07-08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无

《2019中国艺术发展报告》——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在戏剧艺术领域,传统戏曲的传承、展演、创作与研究稳步进行;话剧创作活跃,市场向好;各类地方戏剧节蓬勃发展,成为城市名片、地方文旅支柱。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出现一批质量优秀的主旋律戏剧作品,如话剧《历史的天空》 《三湾,那一夜》 《雄关漫道》《追梦云天》 《苍穹之上》 《谷文昌》 《干字碑》 《记忆密码》 、京剧《北平无战事》 《红军故事》 、闽剧《生命》 、淮剧《送你过江》 《浦东人家》 、豫剧《重渡沟》 《戈壁母亲》 、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 、沪剧《敦煌女儿》 、黄梅戏《邓稼先》 、河北梆子《李保国》 、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等。在传统历史题材创作上,代表作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推出的话剧《杜甫》和国家大剧院等推出的话剧《林则徐》 ,两部作品塑造出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再现出波澜壮阔的历史断面,体现出一种深刻的历史思考。除此外,话剧《你还弹吉他吗》反映了中国当代女性在家庭、事业和情感方面遭遇的现实困境。

文旅融合趋势大力促进了戏剧市场的发展。主流、商业、先锋实验或国有、民营、个体进行行业细分,不同的院团机构完善创作生产、剧场运营、区域联动、衍生开发的生态协同,特别是以区域剧种联动展演和以特定形态如小剧场为凝聚手段的平台搭建,促进了各类戏剧节展日趋成熟。诸多戏剧节层出不穷,参展剧目质量不断提升,节展机制也日益专业、高效。

戏曲领域延续了近年来蓬勃的发展势头。在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中华美学精神凸显的氛围下,戏曲创作成果显著,反映当代现实和新中国建设历史的现代戏依然是新作品的主流;各类展演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戏曲演出市场逐渐向好;对于戏曲生态的关注与继承传统的重视,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戏曲传承和研究的学术成果引人注目,从整理改编剧本、剧目到编辑完整剧种书系,形成一个整体。

话剧《历史的天空》剧照

曲艺艺术也处在平稳发展的状态中,在创作表演、理论评论、评奖办节、培训研修、行业建设、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曲艺传承发展计划》 ,明确提出曲艺传承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对近年来曲艺类非遗传承发展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和提升。在“向祖国和人民汇报”庆祝中国曲艺家协会成立70周年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周上,来自全国的400余名老中青少曲艺人“四世同堂”共同奉献了6场精彩演出。全国非遗曲艺周以“非遗曲艺薪火相传”为主题,共有131个曲艺项目参与演出,体现出非遗融入人民生活的“活态保护、活态传承”理念,同时融合了现场交流展演和线上传播手段的双重创新。首届“相声非遗大会”汇集全国30多家曲艺团体百名相声名家演出精彩节目,显示了相声艺术强劲的发展势头。

曲艺新创剧目体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蕴的交相呼应。天津市曲艺团的大型三国情景曲艺《羽扇》 ,以苍劲刚健的京韵大鼓为主基调,辅以说书人旁白、鼓曲联唱等形式向观众演绎诸葛亮鞠躬尽瘁、为国利民的风采,是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中唯一入选的曲艺类作品。新编长篇历史评书《大汉刘邦》 ,取材民间故事,在生动解读汉高祖开国历史的同时对汉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展示。在发扬传统之外,曲艺界守正创新,积极探索当代性表达方式,如海派评弹《高博文说繁花》 ,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繁花》 ,已演出上百场,说明保留原著文学韵味以及地方风味和技艺风范契合度的重要性;再如北京大逗相声出品的“曾经的我”系列作品和上海品欢相声会馆创作的具有外国元素特色的系列作品等。

音乐事业在创作、表演、活动、教育和研究等方面取得许多成果。音乐界积极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创作和表演献礼作品,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文化和旅游部下属音乐表演团体、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音乐院校集中创作了一批献礼作品,反映出新时代中国音乐的发展活力。歌剧、交响曲、室内乐、主旋律音乐,乃至人工智能音乐等各个领域都呈现出创作和表演亮点。

专业作曲家在交响曲、歌剧等大型体裁上佳作频现,努力创作具有新时代文化特征的音乐精品。“奋进新时代”大型原创交响合唱音乐会由序歌《祖国的道路》和《新时代的脚步》 《新时代的向往》 《新时代的荣光》 《新时代的奋斗》等四个乐章及尾声《新时代的光芒》组成,兼顾了时代性和民族性两大音乐风格。 《第七交响曲(英雄) 》和《风雅颂之交响》成为本年度中国交响曲创作的重要亮点。音乐创作以宏大题材为主体,中小型作品则相对偏少。歌剧创作成为中国当代音乐发展的一个显著亮点,公演剧目大约为50部,其中新创剧目19部,复排剧目31部。在新创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沂蒙山》 《萧红》 《采珠人》 《玉堂春》 《天地神农》 《马可·波罗》 《英·雄》 《三把锁》等。

在音乐表演方面,各大音乐厅、歌剧院和综合演艺场所呈现出多元、活跃的音乐表演氛围。值得注意的是,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主体的音乐会明显增多,显示出中国民族音乐在多年教育普及中取得的理想成果。民族器乐表演正向着专业化、高水平的方向迈进,使许多久已边缘化的音乐传统重获生机。在古典音乐领域,各大音乐厅、剧院和综合演出场所积极开拓国内外演艺市场,将更多杰出音乐家和乐团引进中国,诸多极具代表性的国际知名乐团和音乐家来华演出,使中国成为当今世界新兴的古典音乐消费大国。

舞蹈艺术行业发展呈现出不少新趋势,在创作、市场、交流、教育等层面取得出色成绩。在艺术创作方面,原创作品的总体规模基本稳定。在国家艺术基金等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的推动下,一批大型舞剧与小型剧(节)目借势而出。国家艺术基金年度资助立项名单中共有大型舞台剧和各类作品创作项目124项,其中舞剧8部。小型剧(节)目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227项,其中舞蹈类55项。相对大型舞剧而言,小型剧(节)目和作品在题材选择上更加丰富,整体上更具实验性。在舞蹈专业领域内,以风格为主要依据的舞种划分在创作、教学等方面有着深厚的传统。但在引发广泛关注的舞剧作品中,风格属性日趋模糊。

舞蹈演出市场发展蓬勃,各类舞蹈节成为集中展示舞蹈创作成果与舞蹈艺术风貌的平台。在爆款作品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的带动下,舞蹈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以北京为例,全年舞蹈演出场次稳定增长,较去年增加38场,各类舞蹈作品共演出488场,比去年同期增加8.4%,票房收入达1.19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8.0%。多个剧场加大舞蹈市场开拓力度,如国家大剧院舞蹈节全年共推出18个作品、共计35场演出,既包括《永不消逝的电波》 《草原英雄小姐妹》 《彩虹之路》 《沂蒙三章》等现实主义题材舞剧作品,也有来自俄罗斯、意大利、古巴、捷克等国的著名舞蹈团体的精粹作品,还有诸多实验性较强的小型舞作在此次舞蹈节中上演,展现出舞蹈艺术创作在观念与技术上的多元趋势。一些持续多年的舞蹈演出系列逐渐形成“品牌”效应。体育舞蹈的发展同样带动了一系列舞蹈节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