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从文艺的大众化到文艺的精品化——中国共产党文艺工作的价值演变逻辑

2020-07-08 发表|来源:文艺报|作者:范玉刚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合影 郑景康 摄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艺是文化的核心,并在其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回望历史,文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指出的,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

在党的早期工作中,一切以革命为中心,文艺扮演了启蒙大众、动员大众,号召民众起来推翻压在头顶的“三座大山”号角的角色,文艺大众化是党的早期工作的一条主线,这条主线一直贯穿“延安文艺道路”的全过程,文艺为革命的成功发挥了鼓与呼的作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设年代,政治是整个社会运转的中枢神经,文艺同样体现了为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策导向,涌现出一大批“红色经典”作品,彰显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火热激情。改革开放时期,文艺在回归自身本位中发出了思想解放的先声,追求审美自律、艺术自主,开启了文艺探索、实验艺术竞相绽放的新时期,成就了文艺创作的多元化格局。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文艺创作高扬社会主义文艺旗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成为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追求,文艺正在为人类文明和世界进步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为坚定文化自信发挥重要的支撑力量。

文艺创作的大众化追求

在党的早期工作中,文艺是革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早期领导人如瞿秋白等非常重视文艺大众化工作,党领导下的左联,更是提出了“文艺大众化”的口号。文艺大众化旨在实现以文艺化大众,把文艺视为启蒙大众、动员大众的有力工具,重在发挥文艺的教化作用,特别是发挥文艺的认识功能,强化文艺要服务服从于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

1930年3月2日,在党的组织和领导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会议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行动纲领和工作方针。在成立大会上,鲁迅作了以《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为题的讲话,提出为“工农大众”而进行文艺创作的基本目的。左联推动了文艺大众化运动,作为领导人之一的鲁迅倡导文艺创作应该“竭力来作浅显易解的作品,使大家能懂,爱看,以挤掉一些陈腐的劳什子”。1931年,左联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中指出,“只有通过大众化的路线,即实现了运动与组织的大众化,作品,批评以及其他一切的大众化……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文艺大众化的创作追求与当时中国革命的中心任务密切关联,旨在唤醒民众的阶级意识起来革命,文艺追求创作之外的目的,使其把目光投向了亟待启蒙的大众——革命的潜在力量。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定性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第一次鲜明地指出“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了党的文艺工作的根本原则和政策,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情境下,文艺的工作是“努力于提高呢,还是努力于普及呢?”毛泽东的回答是,“现在工农兵面前的问题,是他们正在和敌人作残酷的流血斗争,而他们由于长时期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不识字,无文化,所以他们迫切要求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迫切要求得到他们所急需的和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和文艺作品,去提高他们的斗争热情和胜利信心,加强他们的团结,便于他们同心同德地去和敌人作斗争。”“在目前条件下,普及工作的任务更为迫切。轻视和忽视普及工作的态度是错误的。”革命的形势和对敌斗争的需要,要求文艺首要的任务是普及,承接30年代文艺大众化的传统,4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内容更加丰富,民族危亡需要动员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抵御外侮,文艺的大众动员——鼓舞人心的作用空前凸显。

在党的早期工作中,文艺大众化旨在把文艺视为时代的号角,促使它以最生动、最丰富、最立体的镜像向着时代主题聚焦,以文艺的方式回应时代之问。斯时,为着中国革命的成功、为着民族的解放,文艺必须尽最大可能动员启蒙群众,以新思想新意识唤醒民众,发挥匕首和投枪的作用,刺向敌人的胸膛,点亮国民精神的灯火。因而,文艺创作要大众化,在文艺普及中以新思想武装大众,唤醒大众的阶级意识、民族意识,为着建设一个新中国而激发全社会全民族的战斗意志。与当时广大民众基本上是文盲半文盲的状态相适应,启蒙昧之梦,使之成为觉醒的中国人。因此,文艺创作要尽可能地与民众打成一片,成为他们能够看得懂、听明白的启蒙之物,文艺的大众化就成了时代的文艺追求,党的早期文艺工作就围绕文艺的大众化追求展开。文艺的这种创作导向一直延续贯穿在“延安文艺道路”中,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五亿农民的“新农民画”“新电影”等艺术创作中仍有其余绪。

文艺创作的精品化诉求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不同于革命年代和建国初期的文艺普及的大众化追求,在人民的物质需求显著改善和提高下,人民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欣赏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越来越丰富而且要求越来越高,文艺创作的精品化诉求,成了时代的最强音。面对新时代中华民族史诗般的伟大实践,文艺不能迷失前进的方向,更不能降格以求,而是向着艺术高峰攀登,向着世界舞台上的高势能文化迈进。当今时代,全球化舞台上的文化博弈往往显现为精品之争,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需要高扬社会主义旗帜。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时代的万千气象,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正在展现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必然诉求文艺的精品化创作。“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因此,新时代文艺精品的有效供给必然要求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精品化诉求中实现当代文艺的经典化。优秀文艺作品的不断涌现是时代之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思想价值的感召力与文明的相互通约,是文艺对新时代声音的倾听,并向着时代主题的再次聚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具体到文艺的精品化诉求,就是尊重文艺自身的创作规律,坚持文艺自律和审美理念与艺术的卓越性追求,把文艺发展置于文化建设的中心,从而形成文化与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匹配的格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精神奠基的作用。

以文艺繁荣发展托举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21世纪世界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不同于其他大国在崛起过程中“国强必霸”的逻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是文明型崛起之路,它必将以文化和精神的伟大为人类文明和世界进步做更大的贡献。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威廉斯认为,文学和艺术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表达,不仅受到社会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制约,同时,因为情感和想象的缘故,文学艺术可以表征出一个时代,一个群体,具体个人对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和生活方式的感情和情绪。作为一种民族情绪的表达和文化理想的结晶,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文艺在新时代担负了重要的文化使命,要以繁荣发展托举民族的伟大复兴。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新时代吹响了文艺繁荣发展的集结号,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抱负的舞台,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不乏激动人心的壮举和无数令人叹服的英雄故事,更有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有着乡村振兴和大湾区建设的宏伟蓝图,有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情怀,相信文艺繁荣的盛景和气势磅礴的伟大作品将不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将不负于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