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河曲戏台忆白朴

2020-09-07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乔忠延
河曲县白朴公园里的文笔塔。资料图

在山西北部众多的戏台里,我最为钟爱的是河曲县古渡口的河神庙戏台。台上台下反复观赏,久久不肯离去。台口两侧的楹联,更让我回味无穷:“一船风涌入这般风景;三乡情忆出那段情曲。”口语入联,毫无华丽辞藻,却不失文雅。由此我想起,河曲籍元杂剧名家白朴。

白朴的行迹,我想用八个字概括:颠沛流离、飘泊游历。

颠沛流离,是白朴的青少年时期。他出身于官僚士大夫家庭,父亲白华是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进士,官至枢密院判。白朴出身于官宦人家,书香门第,日子应该优游闲适,诵读经典、博取功名才是人生正途。遗憾的是,蒙古大军铁蹄滚滚踏来时,仅有七岁的他从此流离失所。天兴元年(1232),蒙古军攻打汴京,金哀宗弃城逃走,却谎称出城作战。父亲白华随哀宗弃城而走,留在城中的白朴和母亲惶恐不安。次年三月,蒙古军进入汴京,肆意抢掠,杀戮无辜。慌乱中母亲不知去向,姐姐抱着年幼的白朴流泪痛哭。

危急关头幸有贵人相救,父亲的好友元好问收留了白朴姐弟。流寓聊城,稍加稳定,元好问便教他读书习经,作诗对句。白朴跟随着元好问流离,父亲白华则在战乱中流亡。元太宗九年(1237),白华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寄寓真定。这年秋天,元好问返回太原,途经真定,闻知白华在此,遂将白朴姐弟送归白华。子女意外失而复归,白华惊喜异常,挥笔写下:“今何日,灯前儿女,飘荡喜生还!”又写下“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窠儿”的诗句,表达对元好问恩重如山的感激之情。

居住真定,不再四处颠沛流离,父亲对窗诵经典,伏案作诗赋,书香陶冶着白朴日渐长大。父亲投身真定,是因为其时经略此地的史天泽与他投缘。史天泽见白朴聪明过人,善于诗文,就想举荐他入仕做官。但是,白朴目睹蒙军肆横杀戮、百姓涂炭的惨象,誓不同流合污。于是,后来的生涯便凝结为四个字:飘泊游历。他先到汉口,再入九江,几年后北返真定,途经汴京。旧地重回,物是人非,凄凄惨惨,不由得潸然落泪。在真定居住不多日,白朴再度南下九江,此后多次往来于洞庭和九江之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白朴才定居金陵。之后,他常在杭州、扬州一带游历。81岁时,扬州还留有他的足迹。

白朴为何要做闲云野鹤,不做凤凰栖梧桐、占高枝?他在曲中曾道出自己的心思,“千古神州,一旦陆沉”“几回饮恨吞声哭”,白朴不甘委身蒙元朝廷,只能用笔唱心声、诉衷肠。元代戏剧的天地频频出现他的身影最正常不过了。元人钟嗣成《录鬼簿》收录了白朴的剧本:《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共有15本。如果加上《盛世新声》收录的《李克用箭射双雕》残折,那就有16本之多。可惜的是,多数已经失传,现在能看到的仅有几本。可就是这几本也能看出白朴的如椽手笔。

黄金缕,碧玉箫,温柔乡里寻常到。白朴是个多情人,笔下少不了爱情戏。现今能看到的《鸳鸯简墙头马上》,便是情意绵长的剧本。剧中写唐人裴少俊奉父亲之命去洛阳选办奇花异草,骑马路过李家后花园,与娇娘李千金在墙头马上一见钟情,成就姻缘。怎奈裴少俊的父亲棒打鸳鸯,强行拆散这对夫妻。所幸,裴少俊考中进士,不忘旧情,再寻李千金成婚。在封建时代,白朴能为女子自主择婚而歌,实在是惊天之举。这剧本有人钟爱至甚,以为是白朴的代表作。

其实,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更为动人。写出了三千宠爱集一身,写出了乐极生悲、爱极生离,安禄山扯起反叛旗帜,害得马嵬坡发兵变贵妃死;写出了天塌地陷,悲怆到极致,凄惨到极致!

数百年过去,白朴的戏曲风韵依旧在,在剧本里,在戏台上。

相关链接

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