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走进戏剧“新现场”

2020-09-18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曹林
王潮歌导演新创作的大型文旅演出《只有爱》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传统意义上的戏剧“现场”暂时缺失。关于做戏和看戏,全世界的同仁都在经历一场被迫的实验。对艺术创作本身来说,实验的不确定性是固有属性之一。艺术家根据有限的经历、经验,分析当下的现状,通过实践不断“试错”,探索戏剧的多种可能性。以下我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后疫情时代的戏剧现场”的看法。

首先,作为教育者,我认为疫情给我们带来了对戏剧空间的反思。用“大舞美”观念看待设计,就是对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展望等问题进行批判性定位。面向未来,重新定义和设计戏剧场域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所以我们引导学生审视当下的生存空间——这里所谓的空间,不仅包括建筑内外的物理空间,也包括网络形式的虚拟空间,以及社交距离带来的心理空间——面对这些前所未有的经历,思考如果用戏剧艺术介入社区文化建设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课堂上对戏剧场域的思考,本就不应带有功利色彩。疫情期间的感悟使我们重新评估那些往往不能被当下条件认可、看上去“荒唐”的设计方案,但它们对探索营造独特的观演关系,建立更为理想的社交方式将会产生积极影响。我们在本学期的最后一个作业,延续了这个创作思路,鼓励学生畅想未来的剧场设计和舞台样式,营建以往未曾有过的“新现场”观演关系,意在以注定“失败”的方案提示设计的前瞻性。

其次,作为戏剧的参与者和品评者,对传播与交流进行展望。所谓交流,必定是人与人的交流,疫情的阻隔给交流带来困难,但同时也开启了另外的便利渠道。比如,今年上演的由王潮歌导演新创作的大型文旅演出《只有爱》,这个被冠以“戏剧幻城”的文旅演出项目,从“戏剧+”的理念出发,把6个剧场与美丽的大丰荷兰花海融为一体,这种模式可以说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独创。因疫情的原因,《只有爱》的上演也不得不转战线上,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与观众见面。而这其中,传播手段多元化的网络自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只有爱》在首演当日就获得很高的关注度。由此,也给未来的文旅演出项目创作提出了新思路。

现在大家都明白了,看戏也不只有一种“在场”方式,线上看戏也是一种方式。我在今年上半年看了大概50部戏,如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2020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把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经典剧目重温了一遍,还有一些国外剧团的线上演出。那些制作精良的剧目视频渗透着艺术家们的多重创造,录制、加工过程中还引入了影视艺术语言,更增强了舞台的画面感。线上看戏可以不分楼上楼下和前后左右,视线不受任何物体的阻挡,极大拓宽了观赏者的视阈。观众通过屏幕不仅可以纵览舞台全貌,还可以清晰看到演员的特写,连那些具有时代感的小道具,包括演员妆容,都毫发毕现,舞美设计的视觉因素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观众看到的每一帧画面都是最完美的呈现,某些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新的观赏体验,营造出一种全新的“新现场”观众美学。

当然,网上剧目资源的质量良莠不齐。有些在剧场里效果好的剧目,被粗制滥造的视频糟蹋得面目全非,艺术品质大为减损。英国国家剧院现场(NT Live)从十几年以前就开始以高清电影的形式向全世界推广他们的剧目,除了商业目的,也未尝不是对舞台艺术多种可能性的探索。他们用多机位拍摄和后期加工所形成的“舞台+电影”的特殊效果,形成了“新现场”这个概念。由此可见,优秀的剧院不仅在平时积累沉淀了大量优质节目资源,而且拥有雄厚的综合人才储备和实力强劲的技术保障,这样才能在疫情期间不间断地策划推出各种优质的线上演出,持续焕发艺术的活力。

7月后,我国剧场的观众席从开放1/3增加到1/2,台前台后忙乎做戏的与台下看戏的人数相当。“后疫情”的社交活动“保持距离”已成常态化,这会对今后的观演关系带来改变。但是不管怎么说,回到从前或者原地不动,都是不明智的。我认为,与其被动等待“复工”,不如积极探索更多的观演可能性。戏剧 “新现场”时代已经到来。

(作者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