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情操、情趣、造诣 ——谈戏曲演员的艺术修养

2020-10-04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陈丹
配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我们经常能看到,相同的剧目,相同的角色,不同的戏曲演员在舞台表演上的差距总是显而易见。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因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而对生活感受认知程度上的深和浅。有因性格爱好的差异,而在表达能力以及审美情趣上的悬殊,也有因为个人气质和思维类型(逻辑思维型或形象思维型)的不同,从而在思辨方式,想象力等艺术创造上有高有低。归根结底,是个人艺术修养的差异。

戏曲演员艺术修养主要有三个方面,思想品格修养,文化修养和对自己从事专业的理论修养,它是构成演员艺术风格的决定性因素。艺术修养决定着演员表演层次格调的高低,虽然它是一种碰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但是反映在舞台上却是让观众能感受到的。

黄梅戏《天仙配》之所以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那是因为严凤英和王少舫两位艺术大师把自己的综合艺术素养融入在精湛的表演和演唱上,使得七仙女和董永的爱情故事传唱至今成为经典。在人物塑造上,两位艺术大师不仅从普通人的生活常态出发,捕捉生活细节,在表演程式上,两位艺术大师更是借鉴了京剧、昆曲的舞台表演,从而丰富完善了七仙女和董永的创造,从他们的表演中,我们鲜明感觉到人物形象的性格面貌和精神境界,其中的奥秘就在于艺术大师平时对自己的素养积累,加深了形象的感人力量,它蕴含着大师卓越的见地、独特的理解,以及自身的品格情操在人物身上所寄托的情感,演老百姓心里所想,为人民的精神需求所服务。他们扮演的七仙女和董永,无论演多少次,每一次都闪现出艺术的再创造,于是《天仙配》,七仙女和董永,成了永远的黄梅戏经典。

情操,是一个人的高尚情感表现。演员的修养,首先是树立情操的修养。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演员要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国家、民族、人民的情感之中,因此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是戏曲演员首先要培养的高尚情感。著名戏剧家张庚说过,“所有艺术家不能无动于衷地创造艺术作品,演员也是这样。演员心里要是没有正确的爱憎态度,就不能演出震撼人心的好戏。 ”这也是戏曲演员的职业操守,爱人民之爱,憎人民之憎,就会和时代脉搏一致,在自己的舞台形象创造中,就能直接鲜明地反映时代精神。古往今来的艺术家,几乎都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而是在作品中寄托自己的高尚情感。元代戏曲演员朱帘秀,以莫大的勇气演出了大戏剧家关汉卿的《窦娥冤》 ,唱出了人民百姓的苦难。梅兰芳在“九一八事变”前后,编排了《木兰从军》 《抗金兵》 《生死恨》等表现爱国主义和反抗暴政的戏,以激励人民的爱国抗日斗志,甚至在上海沦陷时期,蓄须明志,绝不为日寇演戏。程砚秋在军阀混战时期编排了《春闺梦》 ,以戏曲形式谴责封建军阀倒行逆施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一位艺术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情趣,是一个人的性情志趣,也可以看作是人的格调,但是归根结底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高尚有意义的,一种是庸俗无意义的。 “梅尚程荀”四大名旦,他们都有各自经典之作,成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大师级人物。究其原因所在,是他们自身情趣修养带来的作品格调之高。他们把中国传统书法绘画艺术作为自己情趣培养的必须之课,从中寻找与做人,演戏相贯通之处。在他们存世的书画作品中,我们一目了然看到并感受到,大师们的书法绘画造诣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欣赏他们书法绘画作品的精湛技艺,让后人深深领略并感受到,何谓艺术大师,他们为什么能成为大师。还有戏曲界有很多老前辈,他们很懂得情趣修养和艺术素养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同样,一个人的兴趣修养,与他的社会交游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关系,戏曲演员亦如此。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很值得我们深思。这两句话的精神实质,并不是说没有文化的“白丁”就不能交往,而是说一个人,尤其从事文化艺术事业的人,在交游上要有所选择,多结交事业上的志同道合者,相互学习互为补充,彼此熏陶各有长进。在彼此的交流沟通中,潜移默化提升思想品格和文化修养。戏曲演员尤其是青年演员,要想在艺术上有所追求,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严格律己,注意自身情趣的修炼,为自己的舞台艺术创作打下扎实的有益的基础。我想,在艺术上有追求抱负的同行们,可以把这些当作一种职业情趣来培养。

戏曲是形象思维艺术创作,因此生活是创造的基础。注重生活的积累,提高对生活的识别能力,加强研究,分析生活现象,做生活的有心人,汲取形象细胞,增强思辨能力,把积累生活知识作为文艺创造的修养。

已故著名庐剧表演艺术家王本银(艺名“小张锁” )擅演拿手好戏庐剧《讨学钱》。剧中他塑造的是一个穷酸迂腐又让人同情的教书先生,该戏之所以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奉为经典,在于剧中老先生的演唱和表演。王本银把他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华转变为夸张的,慢腾腾、酸溜溜、文绉绉舞台语言动作,把一个老实穷酸喜欢咬文嚼字的教书老先生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剧中唱的合肥方言俏皮话“嘎嘣一声响,呵呵,牙齿崩掉大半截” ,极具浓郁的剧种地域特征和生活幽默色彩,王本银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观察一切事物,注重搜集一切形象的模型,积年累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台艺术风格,在进入舞台形象创造时就能厚积薄发,触类旁通,结合人物性格把戏演活,演的更加意境深邃。从上述举例可以看出,但凡有造诣的戏曲表演艺术家,都把如何观察生活、研究生活、认识生活本质作为艺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演员塑造的舞台艺术形象能不能达到“格”的高度,其实文化修养起着主导作用。文化修养不单指广义上的文字修养,而是包括各方面的文化知识修养。它要求演员的每一句唱词,每一个身段动作都要能讲出道理根据,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优秀的演员,总能把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上升为理论,指导提高自己的表演艺术水准,这就需要广泛的综合文化知识,诸如历史、文学、音乐、美术等等,一切与戏曲表演有关的知识,把它化为戏曲表演的创造养料,渗透到角色之中,对自己塑造的艺术形象品位产生作用。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塑造的人物形象,能否体现人民的审美理想,和戏曲演员的审美心理有关。为了使自己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达到思想艺术的高度,具有审美价值,只有不断汲取各类知识,从而形成艺术的品位,形成自己的舞台气度,而且这种气度在表演上永不消褪,随着演员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而越来越深厚、凝重。

戏曲表演有它的客观审美标准,人物形象塑造的高低水准衡量,建立在自我审美和观众审美基础上,不落俗套,具有独特审美个性的舞台艺术形象,才是戏曲表演的终极目标。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演员的综合艺术修养。

引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三句话,作为我对戏曲演员综合艺术修养的理解: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一种境界,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个“高” ,是艺术家理想抱负和道德品格的双重高度;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种境界, “伊”就是我们从事的戏曲表演艺术,不仅要站在理想高度上,还要为此付出艰苦和矢志不渝的精神;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第三种境界,这是前两句话即境界的必然结果。事物发展的规律就是这样,胸怀大志上下求索,就会水到渠成直至登上“自由王国”的至高境界。

每一个从事戏曲表演的青年演员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在追求和梦想的道路上,把修养化为能量,走向自己应有的艺术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