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把戏曲人才培养纳入更科学更开放的轨道

2020-12-11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张璐

专家研讨新中国戏曲教育

图为中国戏曲学院建校七十周年教学成果展演系列演出现场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的一道艰难命题,也是我们戏曲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12月5日、 6日举办的“新中国戏曲教育70年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孙萍说。

为期两天的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戏曲学院主办,下设戏曲教育研讨会、戏曲导演研讨会、戏曲音乐研讨会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学术会议4个分会场,分别对戏曲教育中的相关话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回顾戏曲教育历程,展望未来发展,忧患中彰显着担当。

孙萍是目前中国戏曲学院京剧表演专业培养出来的唯一一位博士生导师,作为富连成社的后人和国戏人,传统渊源与现代戏曲教育特点在其身上得到了集中的诠释。在孙萍看来,戏曲传承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而坚持守正是中国戏曲教育世代积累的宝贵经验,只有用规范化的教学思路,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才有可能使戏曲后辈人才在未来道路上有效地开拓创新。

“要进一步完善戏曲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及评价体系、学校教育与戏曲院团演出相结合的教育机制、戏曲高等教育学分制教学模式。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冉常建谈到,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全国戏曲中专的课程体系相对完整,但课程体系的评价标准尚不完善,戏曲本科的课程体系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创新性、高质量课程体系尚不完善,评价标准尚不完善,这些现实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戏曲表演和其他学生的培养质量;另外一方面,当下戏曲院校的教学特点是,课堂教学有余,舞台实践不足,学生在舞台上直接面对观众的机会较少,而在与本科生、与研究生同样的年龄阶段,戏曲院团则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但学习的系统性又不足,尤其是青年演员的综合素质很难得到全面提高,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戏曲院校与戏曲院团联合培养戏曲人才的教学模式;同时,根据戏曲行业发展总体需要和人才培养规律,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个性化考评体系,包括教师教学任务评定、教学成果评估等,完善政策和物质保障,要把戏曲人才培养纳入更科学更开放的轨道。

“在戏曲教育中,一个是戏曲历史,一个是以身垂范、人教育人,这两点最重要。 ”北京京剧院武生演员杨少春谈到,他小时候入校,那时史若虚校长就给同学们安排戏剧史的课程,“你对你学习的这门艺术历史不了解,就不会有兴趣。像京剧发展过程当中出了那么多大家,他们是如何被培养出来的,你得知道。还有关于‘人’的教育,要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如何育人很重要。 ”

在甘肃省天水市文化馆副研究员曹文成看来,中国戏剧传承教育体系应该涵盖的学段及受众应该包括终身教育、全民教育,既有学院专业研究和专业传承,又有全民普及,形成两个体系,包括艺术启蒙阶段的美学教育(幼儿园) ,学生阶段的美学鉴赏(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技术教育、中专、大学)等。“这几年‘戏曲进校园’非常受欢迎,说明戏曲这门艺术并没有过时,仍然充满着艺术魅力。我在文化馆工作,在老年大学兼职,很多人退休以后双休日有时间,他们就到文化馆、老年大学、社会开放大学、曲艺班等地方来自主学习,而且非常积极。 ”曹文成认为,应该考虑在国民素质培养阶段针对这些人群去拓展戏曲教育传承的方式。

黄冈艺术学校校长张安认为,以地方戏曲院校为例,在如何更好地培养人才上,应该遵循的原则包括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办学格局、突出办学特色、注重产教融合、全力打造品牌等,“戏曲观众、戏曲生态、戏曲氛围、戏曲土壤非常重要,将优秀的戏曲资源对接优势的经济资源也是促进戏曲教育发展的重要逻辑。教育不是课程结束就完了,而是要出人出戏出作品,因此在戏曲教育领域,好资源、好想法、好学科相互之间要互联互通、加强交流” 。

未来戏曲教育的路怎么走?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认为,要把办好戏曲教育与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结合起来,强化责任担当,推动戏曲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强戏曲教育对外开放体系建设,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及海内外联合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推动戏曲艺术的国际传播,在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过程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艺术人才,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交流品牌。具体到中国戏曲学院,则要深入推进戏曲人才培养中心、戏曲理论研究中心、戏曲传承与创新中心、中外戏曲交流与合作中心4个中心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