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新时代戏剧人要直面新形势新挑战

2020-12-18 发表|来源:中国文艺网|作者:无

当前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面对国内国际复杂变幻的新形势,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戏剧界面临的诸多问题、机遇和挑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聚焦行业现实、顺应时代走向、总结规律经验、注重理论指导,把握好以下几点,也与全国戏剧工作者共勉:

(一)坚定文化自信,重视继承传统,做好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5年中央《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 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 《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 《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纷纷出台。近年来,各地戏曲传承工作逐渐得到重视,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但当下新观念、新探索层出不穷,新媒体、新技术蓬勃发展,而精深厚重的戏曲艺术如何在众声喧哗的现代化进程中依然守住根脉本体;同时,各地各剧种情况千差万别,对传统剧目的挖掘抢救、整理提升的工作尚需进一步统筹深入,对新编历史剧的创作需提高重视并提升品质;戏曲创作人才特别是优秀的中青年戏曲音乐、导演、编剧后备人才队伍萎缩,青年戏曲演员的整体表演水平下降,尤其武行、丑行人才紧缺,还需充分发挥老艺术家传帮带的作用,进一步培养提高;部分基层地方剧种面临人才流失、创作无继的窘困局面,亟需加大保护传承力度;等等。一系列问题要引起戏剧界警醒。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说,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广大戏剧工作者要抓住大好机遇,找准继承与发展的时代切合点,切实担负使命,为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尽应尽之责。

(二)坚持与时代、与人民同频共振,不负“培根铸魂”的使命担当。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一个风云际会、英雄辈出的伟大时代,波澜壮阔的民族史诗、荡气回肠的时代故事层出不穷,经过戏剧人深入灵魂的创造性地讲述、表演、记录,再经过时光的淬炼,这些故事才能凝聚成经典,最终转化成我们民族文化基因之“根”和文化记忆之“魂”的一部分。培根铸魂,是我们戏剧工作者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当下戏剧创作虽取得一些成绩,但缺乏对生活、对时代的深沉思考、深刻把握,选材“一窝蜂” 、题材窄化,架空生活、追求政绩,急于求成、缺乏锤炼,以豪华制作掩盖内容平庸等问题还在一定范围内较严重存在。有文学深度、有时代人性深度的鲜明戏剧人物形象,反映当代变革的有历史深度的作品,有创作者深刻个性、深切生命体验和独特超越性创造的作品还较少。伟大的戏剧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体现的是时代的精气神和人民大众的悲欢。人民不是什么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我们要聚焦英模人物精神世界丰富性、深刻性、持久性、艺术性的典型形象塑造,也要将创作的根须深扎到普通人的生活土壤之中,真挚地反映他们的生活与情感、爱恨与梦想、困顿与挣扎,不逃避现实、不回避矛盾,从而努力形成丰富多彩的时代戏剧人物画廊。要把为人民大众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只有最广大的普通民众才是文艺作品最终的评判者。

(三)坚持深化改革,进一步推动维护戏剧行业生态和戏剧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在今天这个多元文化时代,戏曲、话剧、儿童剧、歌剧、音乐剧等不同戏剧种类,主流戏剧、实验戏剧、商业戏剧等不同戏剧类别,国有院团、民营院团、文化公司等不同性质创作主体,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初步形成了一种彼此竞争而又共存共荣的戏剧生态。同时政府激励、市场运营、民间参与等都是贯穿、滋养这个生态的重要力量,它们彼此关联、相互影响。面对日新月异的文化市场和受众需求,戏剧界要不断自我革新、更新观念、紧跟时代,积极探索并认真学习新形势下符合现代戏剧创作、制作、管理、营销、传播规律的新办法、新手段、新本领。同时广泛联系、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构建并维护一个能够自主循环、自主更新、自主成长的健康的戏剧行业发展生态。要抓住“十四五”规划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新机遇,顺应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新趋势,立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态势,推动形成戏剧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但是无论用怎样的手段、形式,我们都要牢牢把握正确文艺发展方向,立足戏剧本质精神、朴实风格,坚守戏剧艺术的品质格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四)坚持守正创新,提升理论水平,在世界戏剧的大版图中彰显中国戏剧的独特魅力与审美风范。中国戏剧有着辉煌历史、享誉海内外,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程砚秋等,就已将中国戏曲传播到欧美、日本等国,外国观众无不惊艳于中国戏曲的独有魅力。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也借鉴和吸收了中国戏曲的营养,完善和发展了他的戏剧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不少戏剧作品陆续在国际舞台上取得瞩目和影响。但不可否认,总体来看,其与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相比,特别是与欣欣向荣的当代中国的大国地位相比,还不相称。长期以来,基础理论研究的落后已成为制约中国戏剧发展的一大因素。尽管多年来戏剧界不断呼吁构建中国戏剧美学体系,但任重道远。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更趋广泛深入,新问题、新情况和新概念、新理论层出不穷,许多问题急需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加以突破,从源头和基础出发进行厘清。戏剧理论评论家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深入挖掘和提炼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思想价值、审美范式,同时学习借鉴世界上一切有益的文化理论成果,守正创新,建构起特色鲜明、体系严密的中国戏剧理论和美学体系,在与西方戏剧理论话语体系进行平等对话的同时,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从而推动中国戏剧在世界舞台上彰显独特魅力,铸造新的辉煌。

(根据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