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20-12-25 发表|来源:文艺报|作者:潘鲁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战略和全局上作了规划和设计,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并强调了“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部署了重点任务。这一部署具有宏观的、深刻的文化高度和思想内涵,引导我们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社会进步的意义和高度上,认识和理解文化,从关键意义上引导文化工作的发展方向,推动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文化强国。

涵养文化根脉,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上看,“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包括涵养文化根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以及新的发展条件下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历史、当下以及未来贯通式的文化复兴,筑牢建设文化强国的坚实基础。

从文明转型变迁的意义上看,“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要求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关注和研究社会发展的文化变迁、需求和规律,求解文化命题。比如,在乡村要传承和发展好优秀的乡土文化传统,使人民群众物质上富裕、精神上富足;在家庭、在社区,要以民间文艺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样式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一件尽精微而致广大的事业,既见于生活细节,又化于无形的意识形态,能够成为提升发展的持续动力。落实“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部署,我们需要实现的不只是一个具体的成果或量化的指标,更是一种深入、持久的提升和推进,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教育、文艺创作、舆论宣传、公共文化等方面齐发力,坚持以立为本、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使全社会各方面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行稳致远。这就需要持续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加强行为规则、公约性的道德建设,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使公约守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着力加强网络文明、网络伦理建设,完善网络社会信用体系,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网络秩序。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全方位提高人民思想文化素质

无论是从历史还是实践上看,越是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越要重视文化的价值,越要加强文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以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为保障,着力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根本,充分发挥其主导和引领作用。要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和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全过程。把弘扬包括伟大抗疫精神在内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重中之重,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描绘中华民族的风骨,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用生动的艺术语言和光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夯实全民族全社会休戚与共、团结奋进的思想道德基础,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必须立足时代、扎根生活找主题,避免简单的理念灌输和大而空的概念性号召,要从生活的点滴中、从普通大众中,找寻感动人的要素,采用多种艺术形式,去描绘新时代、唱响新时代、反映新成就,讴歌祖国、服务人民,激发澎湃的正能量,进一步引导社会尚美向善,激励美的创造,厚植美的情怀。要在扎根传统中找语言,在传承文脉中寻元素,以通俗易懂、丰富多彩、富于趣味的感性形式,生动形象地诠释和展示政治理念的丰富内涵,引导思想教育宣传转向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通过组织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活动,形成培育和弘扬先进思想和文化的生活情景和浓厚氛围,给人以美和善的体验,与人民大众产生共鸣,为大众所了解、认同、接受,推动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进而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和道德实践,提高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增强精神力量,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从实处出发,把握文化民生的重要部署,我们要从基层、从服务着手做好落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创新推进文化国际、国内传播方式,加强文化传播力度,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焕发时代风采,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讲好中国故事,满足人民多样化、高品位文化需求,激发文化创造活力,需要文化产业去发力。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守正创新,要守住初衷和本源,要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要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要立足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充分掌握市场文化需求及产业业态,分析当下文化消费模式,培育适应市场及时代需要的优质文化创意产品。在传承保护优秀文化基础上,着眼于科技创新环境,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产业,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产业环境。

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人才。怎么培养、支持这种个性化的人才,如何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我们当下面临的最大挑战。文化产业领域培养的人才越来越多,但艺术和科技、文化和旅游等跨界人才还有明显不足。高校相关专业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凝练整合学科方向,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加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产业一线,深化产教融合,重点加强文化产业跨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大高端人才和复合型实践项目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完善的校内评估导向体系,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