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建设“建设性”的文艺评论

2021-03-08 发表|来源:文艺报|作者:牛克诚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文艺评论进入各种新的场景,其生存与生长受到挑战。在艺术市场场景中,受艺术商品化趋势牵引,文艺评论进入到作品推销的利益共谋之中。作品的创作方、生产方或商品的兜售者,有设计地邀约评论者按其商品炒作点来炮制评论。红包的厚度决定了评论的高度,评论失去良知与理性。在创作场景中,文艺大繁荣带来作品数量空前激增,而评论者特别是评论大伽却屈指可数。评论供求关系的悬殊,让评论家像赶场一样游走于各类对象评论之间,而没有时间细致研究对象、锤炼评论功夫。浅表的现象描述代替专业研究,应酬式的评论充斥外行话。在社会场景中,人际关系的无形之手调动着评论者的文字,在熟人或朋友等评论对象面前,缺少真诚。讲情面而无原则的人情式评论满篇假话。在网络场景中,网络、自媒体让人人都成为评论家,从而形成与学院评论平行的一整套话语系统。而学院派评论似乎更热衷于撰写学术研究论文、发表核心期刊、争拿科研课题,越来越与社会热点无关,与更广大的读者无关,与新的评论业态无关,而成为评论共同体内部的自“嗨”。

可以说,当前的文艺评论在艺术市场上被资本裹挟,在创、评关系上被作品及作者抢滩,在人际关系上被人性的弱点打败,在网络空间上被各种写作新势力霸凌。虽然由作者群、作品群汇聚的评论体量远远大于此前任何历史时期,但评论对市场、创作、社会及网络场景中各种挑战的应对无力,造成其内在实力的萎缩式生长,失去了建设性,而成为一种平庸的、应景的,甚至破坏性的评论。因此,中国艺术研究院与《文艺报》以“如何开展建设性的文艺评论”为题进行讨论,正切中评论之时弊。

“建设性”的文艺评论应当对评论对象具有创作提升作用,对评论理论形态有积极建构作用,对时代审美空间有正向完善作用。当下亟需建设“建设性”的文艺评论。

一个时代的文艺评论是由批评者、批评对象、批评媒介、批评体制以及它所依存的政治、社会、文化、商业等环境共同建构的综合生态系统。建设性的文艺评论的建设,离不开评论主体精神的建设。评论者应秉承学术良知,坚守评论德性,提高审美能力,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说真话,说内行话,说清醒话。建设性的文艺评论的建设,也离不开学术评价机制的建设。在将评论类成果纳入科研评价体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于评论类成果进行“建设性的”与“非建设性的”甄别,从而给后者打差评,以避免一些文艺评论一方面在市场上拿红包,一方面又在业务上要职称。建设性的文艺评论的建设,还离不开社会环境的营造。打破人情社会的潜在规约,对不讲情面而讲真话、讲实话的评论者,不以“六亲不认”“无情无义”而鄙视,而要抱以高度的理解、认同与尊重,因为他们是真理的维护者与评论良知的坚守者。

由评论主体、评价机制及社会环境共同建设起来的“建设性”文艺评论,或许可以拾起文艺评论的尊严,振作其学术形象,绽放其思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