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文艺评论:涵养文艺生态 回应时代关切

2021-03-17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党云峰

文艺的繁荣发展需要创作与理论的相互砥砺,任何一方的不足都是缺憾,但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文艺评论也遇到不少现实问题。为更好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彰显文艺评论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时代功能,记者近日就文艺评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采访了部分专家学者,以期为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的良性互动把脉开方。

走出圈子,突出建设性

文艺评论工作是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说:“要进一步加强文艺评论和文艺研究之间的联系,文艺评论是否及时、透彻、准确,不仅影响到基础理论和艺术史体系的认识水平,也影响到学科体系的建设水平。文艺评论工作者要秉持正确的历史观,回应时代关切,发挥好文艺评论对文化强国建设的积极作用。”

“文艺评论的建设性是其自身规定性之一,好的评论能够也必须发挥推动、促进、引导、启发的作用,即有益于创作进步,有利于大众鉴赏,对社会文化氛围营造产生良好影响。要以先进的哲学观、历史观、文艺观来指引和增益文艺评论,创造性吸收既往时代的伟大思想作为文艺评论的支撑,创造性地运用马列文论、中国历代文论、西方文论资源,使先进思想的通透性和洞察力点亮文艺评论,壮大文艺评论的精气神。”《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说,要切实增强文艺评论的使命感,尊重文艺规律,提出改进建议,指出弱项,匡正时弊。要积极建设和涵养文艺生态,维护文艺生态平衡,涵养文艺水土和植被,以更多建设性评论促进文艺繁荣和人的全面发展。

当下文艺评论工作的开展,不能脱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潘凯雄认为,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让文艺评论的生态发生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文艺评论家理应走出孤芳自赏、坐而论道的小圈子,进一步加强同社会的关联。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向云驹也认为:“当前文艺批评存在着小圈子化、琐碎化、技术化、文体‘八股’化等现象,需要解决。在疫情背景下,整个人类社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重建‘美人之美’的人类情怀和‘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恢复全球经济和强化新的全球化的重要条件。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也要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担当起自身的美学使命和责任。”

激浊扬清,建构话语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专业化、职业化的文艺批评队伍。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树峰认为:“顶层设计需要对学科设置、职称评定、学术评价等做出分析和部署。例如,可将文艺批评设定为学位教育的一个专业方向,使之与基础理论和艺术史齐头并进;或在职称评定中,将高质量的文艺批评纳入成果体系。”除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外,文艺评论工作者也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素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认为:“文艺评论工作者要充分体会创作者的良苦用心,要学会像观众那样紧密联系日常生活经验去鉴赏文艺作品。要秉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精神,学习同行的长处,同时又必须坚持不盲从、保持个性的批评品格。”

“好的文艺评论应该有温度、有高度、有锐度,这就要求文艺评论工作者应以善意、建设性的态度去面对批评对象,从历史与现实、纵向与横向、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的广阔视野出发,站在人类发展、国家发展、社会发展、文化与艺术发展的高远境界,全方位、多层面地解读评论对象,能够秉笔直书,以犀利的视角、锋利的表达切中要害。”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胡智锋说。

优秀的文艺评论能够在艺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看来,文艺评论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解读、阐释和品评艺术对象。在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基础上,文艺评论关系到如何看待艺术和如何选择艺术的题材、风格、手法等问题。中国视协理论委员会主任张德祥也表示:“历史标准与美学标准至今仍是衡量文艺评论的重要标准,不可偏废。这就要求在进行文艺评论时,要看到个体与历史趋势的关系,在对美丑善恶进行评判时,也不可全然以个人利益、个人喜好为依据,评论者重在秉持公心,以理服人。”

多元对话,促进文艺繁荣

“当前多数文艺创作者的初衷是好的,不断为促进文艺繁荣发展贡献力量。所以,在创作中即便出现一些差错、疏漏、问题,或者作品的某些表达与一部分人的期待、认知不同,也应该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以建设性的态度进行评论,帮助创作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人人都有认识的误区、盲点,只有建设性的文艺评论,才能最大限度保证不同观点、思想、认识、判断得以相互讨论、碰撞、融合,从而寻找认知和表达的最大公约数。

“互联网带来了文艺评论的新增量,网络上的即时点评形成了巨大的合力。它们与传统的专业评论有很大不同。专业文艺评论要想与这些庞大的增量进行对话,需要找到适合的切点、路径与方法,使二者之间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促进文艺评论更加健康发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

《美术》杂志社社长尚辉认为,相对于当下艺术研究的日益规范和学院化,艺术评论似乎有逐渐被挤出学术中心之嫌,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艺术评论的发展。艺术理论研究应该与当下的艺术创作结合起来,而评论的力量正在于对当下艺术创作进行思想的干预和指引,而不完全是事后的评判。

不少高校专家表示,许多高校教师不愿写随感式的评论文章,因为这不是正式学术论文,不算学术成果。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认为,文艺评论的文体应该是多元的,随感、书评、点评、对话等文章,只要具有学理性,就应该成为立体化学术建构的组成部分。现在有关部门提出在高校要“破五唯”,其中之一就是破“唯论文”,这将对高校教师参与文艺评论写作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