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以激情与担当赋予革命历史题材戏剧作品以精魂

2021-04-22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李小菊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掀起了革命历史题材戏剧创作和演出的新热潮。从创作时间上来说,这些作品既有以前创作的优秀保留剧目,也有最新创作出来的剧目。从题材内容上来说,这些作品有的表现早期中国共产党诞生过程的故事,有的缅怀革命先烈英雄事迹,还有的歌颂“深藏功与名”的革命老兵。这些作品从方方面面表现了我国的革命历史,是戏剧界为庆祝建党百年的献礼,也是革命历史题材戏剧作品的一次大检阅,让我们有机会对这些作品进行全面的了解,学习以往革命题材戏剧创作的成就和经验,清醒地认识当前戏剧创作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今后能够创作出更好的戏剧作品。

《白毛女》剧照

纵观革命历史题材戏剧创作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白毛女》为代表的阶级仇恨与革命热情的浓烈宣泄、以《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为代表的革命事件的生动再现和当前革命人物形象再塑三个阶段。这个从激情到事件再到人物的发展过程,大概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远去,人们对革命历史的参与度与体悟度逐渐衰减,革命事件比较难于把握和表现,而以人物为创作素材比较容易切入。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当前红色题材戏剧作品缺少以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为素材的主要原因。像《智取威虎山》《飞夺泸定桥》这样的宏大叙事已非常少见,现在的红色题材戏剧作品,特别是以人物为创作对象的戏剧作品,已经转变成宏大主题统摄下的微观视角和个体叙事,甚至是旁观视角的侧面表现,这在女性创作的戏剧作品、女性题材的戏剧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此外,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革命历史题材戏剧作品里,开始避免描写正面战争,避免塑造反面形象,不但没有了手持屠刀的国民党,没有了“狗特务”,连日本侵略者形象也没有了。相反,当前的红色题材戏剧作品在塑造“反面形象”时,反倒注重表现他们温情的、人性的一面,甚至当一些取材于真实革命历史的舍子题材搬上戏剧舞台时,还会招来所谓人性主义论者的批判,认为这是反人性、反人类的。

《智取威虎山》剧照

当前革命题材戏剧作品的这些创作特点,固然有独特的艺术个性,但是却忽视了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创作革命题材戏剧作品,是为了牢记革命的苦难,牢记英雄的鲜血,牢记人民的血泪,不能给血淋淋的革命史罩上一层温情的人性面纱,不能让当代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对革命历史“雾里看花”。我们理解和平年代的戏剧创作温馨平和的一面,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和警惕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一些西方国家正在撕扯他们的面纱,当我们的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做好应对准备的时候,文艺界也应当有所警觉和改变。当然,好的革命题材戏剧作品能够兼顾艺术与真实,像豫剧《铡刀下的红梅》,既表现刘胡兰坚定的信仰,又表现她花季少女的天真烂漫,还有狡诈狠毒的特派员;既有冰雪笼罩下的土地庙,还有刘胡兰的回忆空间。然而《铡刀下的红梅》问世也已将近30年了。

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们现在回顾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正是为了纪念。好的革命题材戏剧作品,应该敢于忘我,敢于无我,敢于跳出小我的情趣,敢于挑战自我的局限,这才是当代革命题材戏剧作品应有的担当。当前的革命题材戏剧作品,过于追求技巧性、艺术性和形式美,缺乏的是钢铁战士形象的正面塑造,缺乏的是宏大战争场面的正面表现,缺乏的是对战斗精神的直接宣扬,可以说只有革命题材的形而没有革命精神的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和遗憾。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主创人员对革命战争年代产生隔膜,甚至缺乏对革命史料的深入了解、对英雄人物的深入研究,缺乏深潜历史、体悟鲜血的精神,缺乏深入的想象和体验;二是因为应制之作的原因,仓促应战,对革命人物和革命事件的了解流于表面。只有直面这些问题,才能创作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