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杀:火爆在2021
2021-07-30 发表|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逸桢








人人都玩剧本杀。
谁能想到,曾风光无两的KTV如今难以为继,继狼人杀、密室逃脱、VR体验之后,在2021年,剧本杀成为城市社交娱乐“新贵”。
眼下,剧本杀被消费者宠爱、经营者看好,扰动着影视戏剧行业资源,资本跑步进场也不意外,似乎所有的力量都在成全它的起飞。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普通人也可以体验的“人生如戏”?
2021年夏天,整个中国文化娱乐行业最火的关键词,非“剧本杀”莫属。
综艺《明星大侦探》持续五年六季的热播,令“真人角色扮演+推理”的玩法为观众所熟知,继而,2020年上半年的疫情背景使线上剧本杀热度持续发酵,而2020年下半年线下剧本杀玩家群体数量的增长,又带动了大量剧本杀新店的开张,加上资本对这一产业上下游的孵化,最终使得2021年上半年成为剧本杀行业的井喷式爆发点。
2021年,全国的剧本杀线下门店数量已逾3万家,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剧本杀行业预估市场规模已超150亿。与2021年上半年内地电影市场275.7亿元的总票房相比较,考虑到电影产业的高昂成本和制作周期,剧本杀行业的低成本、短周期、高回报率似乎已经使其成为资本眼中炙手可热的新宠。
剧本杀这个游戏真有如此乐趣吗?而在这个火热的夏天之后,剧本杀产业的前景又会如何呢?
玩法的吸引力
当下在国内流行的剧本杀,其前身是欧美盛行的聚会游戏“谋杀之谜”,也就是由聚会当中的一名宾客按照剧本扮演一起虚拟罪案的凶手,而其他宾客扮演侦探,通过调查和推理找出凶手的游戏。这一游戏看似与曾经风靡的狼人杀有相似之处,都拥有“线下角色扮演”和“寻找凶手”这两个核心玩法,但相对于狼人杀单薄的角色设定和背景故事,以及每场胜利之后几乎毫无区别甚至随着次数增加梯度下降的成就感,每一场剧本杀带给玩家的,都是一场不可重复的事件,一个全然不同的角色,一种未曾体验的人生。
现在,单个线下剧本杀的体量和复杂程度均已达到线上剧本杀的2至3倍,每局人数在5至10人不等,同一场次中的每位玩家都需要在少则三四多则七八个小时的游戏过程中,竭尽全力将自己代入角色,体会角色经历的爱恨,隐瞒自己的小秘密,保护与自己有亲近关系的人,并努力拼凑散落在众人剧本中的线索,最终找到凶手并还原出事件的真相。在北京,单场盒装剧本杀的客单价一般在100元至150元之间浮动,相对于其他线下娱乐形式所能够提供的体验时长和体验质量,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富竞争力的价格。
玩家:有人是戏精 有人“菠萝头”
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一个仙女梦、公主梦,英雄梦、侠客梦,但日常生活中却总是缺少让普通人释放表演欲望的机会。而剧本杀正是一个出口。不同于传统的表演培训课程,又或许是受到在90后、00后中盛行的“语C(语言cosplay)”的影响,剧本杀中的角色扮演有着更多的游戏色彩,它是轻松的,即时的,多变的。尽管推理也是剧本杀游戏的重要元素,但按部就班的“读本玩家”总是不如能在人设基础上尽情发挥的玩家受欢迎。
同场游戏之中,玩家相互之间既是观众又是演员,“扮演”的乐趣不在于演得像不像好不好,而在于“扮演”本身,面对极小数量人群的表演行为既能够让玩家释放被压抑的情感与天性,又不至于破坏玩家本人原有的社会形象。体型魁梧的男性玩家可以在反串剧本中手摇团扇一口一个“奴家”,谨言慎行的淑女也可在吵架剧本中尽情“手撕”仇敌, 人到中年的情侣玩家亦可于情感剧本中重温当年的心动。再加上店家提供的灯光、场地、换装等沉浸环节,足以令很多玩家一而再再而三地沉醉于剧本杀带来的体验感之中。
不过,有热爱扮演的“戏精型”“情感型”玩家,也就会有只关注剧本杀中推理解谜成分的推理型玩家。这类玩家大多逻辑思维能力强,泪点极高,很难被剧本中作者精心设计的人物情感故事线所打动。共情能力强的玩家可能在翻开剧本的第一页就哭得像个打开的水龙头,而推理型玩家却会像佛祖一样不起波澜,唯一目的就是找出真凶。这些“么得感情”的“菠萝头”(因为佛祖的发型和菠萝很像)在车队中必不可少,面对身中“三刀两毒”的死者(意味着在场的其他人都对其施以毒手),推理出每个在场角色的行动顺序,杀人动机甚至杀人手法,就成了推理型玩家当仁不让的责任,他们是能令情感型玩家免于身陷游戏僵局的一群人。
剧本:有几种玩家最烦人
由于玩家类型的不同,也就催生出了侧重不同的各类剧本。比如注重推理过程、内置大量案件和密室的“硬核本”“还原本”,注重沉浸感体验感、融合音乐灯光换装NPC(指非玩家角色)互动等要素的“情感本”“恐怖本”,自带桌游元素需要拉帮结派抢夺资源甚至欺骗其他玩家才能获胜的“机制本”“阵营本”,寻找凶手不重要全程欢乐更重要的“欢乐本”。随着更多的作者涌入剧本杀创作领域,新的游戏类型与各类型间的融合嬗变也在不间断发生。
作为一款社交游戏,剧本杀中的剧本却是一种一次性消费品,当玩家得知了一个案件的真相之后就不能再重复体验,这种“一期一会”的游戏特性就使得“和谁一起玩”这件事变得异常重要。某一位玩家的“出格”,会影响到全车玩家的体验,所以许多店家对一些违规操作都是极力禁止的。
例如没玩完游戏就急着走的“跳车”、拿到凶手本直接亮身份的“自爆”、以场外因素为由攻击另一位玩家的“贴脸”、全程不参与讨论的“挂机”、开本前自行阅读剧透真相的“开天眼”等。因为与陌生人一起玩存在风险,许多玩家都会选择组成“熟人车队”,而某些剧本也确实是熟人之间玩才会更有欢乐气氛。因此,剧本杀店已经成为许多公司机构团建活动的绝佳场所,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红色本”“亲子本”也成为许多发行商力图开拓的市场。
社交属性:披着“画皮”释放自我
反过来说,是否愿意遵守游戏公约和在游戏中的表现,也能看出一个人的心性气质,所以愿意在剧本杀游戏中开展陌生人社交的玩家也大有人在。一局长达四五个小时的游戏足以令人从“素不相识”到“相见恨晚”,打完本之后一起吃个饭约定下次继续一起玩的玩家不在少数,而通过玩剧本杀进行的相亲也已经悄然风靡。毕竟,比起相对无言的尴尬,在游戏过程中悄悄完成观察,或通过角色之口传递好感的方式更贴合当下年轻人的行为方式。
甚至,剧本杀还能真实地影响现实中的关系。剧齿鲨望京店的店长皮皮告诉笔者,在他们店里就曾出现过一名女生拜托店家帮助她在玩本过程中追求心仪男生的情况。店家会在准备好灯光音乐的情况下,将剧本中有CP感情线的剧本分别发给两名目标玩家,并在带本的过程中以语言技巧带动两人的互动频率,最终将剧本中告白情节的气氛渲染到高潮。当再度看到二人牵着手来到店里时,皮皮笑言自己“很有成就感”。
此外,玩过同一个剧本中同一个角色的两名玩家,由于“远程共享”过同样的游戏体验,有如掌握了“暗号”,对这一角色的讨论能够迅速开启两人之间的共同话题,所以,剧本杀游戏体验还能够起到“社交货币”的功效。
网络令在线游戏变得全年无休,在线社交变得触手可及,而剧本杀却令许多人重拾了面对面的快乐。当下的许多年轻人拥有一个富足快乐的童年,他们更舍得在精神消费和娱乐消费上花钱,且十分乐于为“体验感”买单,进而构成了剧本杀消费的主要群体。然而剧本杀盛行的原因远不止于此。这是个自媒体盛行,立人设成为重要生存法则的年代,每个人都经历着有意无意将自我标签化、数据化、流量化的过程,多重网络虚拟身份与多重社会角色的叠加,使得个体生活碎片化的程度远超过往,而真实自我被异化的程度也愈发加深。
然而在线下剧本杀的游戏过程中,当有血有肉的人在同一空间内互动,在披着角色“画皮”的场景下,真实的自我反倒有机会被释放出来,在“别人的故事”里或大笑或流泪,达成类似于戏剧中的“卡塔西斯效果”,令自身的情绪得到宣泄与净化。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一位影视策划会说:“工作上看了十年剧本都没感动过,却在玩了一场剧本杀之后哭得好大声。”剧本杀作为一种体验,带来的不仅有快乐,还有治愈。
潜力十足:大IP的剧本开发已在进行中
正是因为看中了线下剧本杀这种无可取代的特性,诸多影视公司和平台方已经将剧本杀开发纳入了自身IP开发的产业链条。
《刺杀小说家》《庆余年》《赘婿》等IP的剧本杀开发已经在进行中,而游戏《王者荣耀》的衍生剧本杀《不夜长安·机关诡》早已在许多城市上架。而更多类型的剧本杀项目也在诸多网红城市不断涌现:结合VR技术和互动视频技术的剧本杀,与密室相结合的实景剧本杀,与文旅题材融合,长达72小时的沉浸式剧本杀……
凡此种种,都在暗示着,剧本杀这一新兴产业,潜力十足,还有巨大的空间亟待挖掘。
剧本杀的编剧有点不一样
对于内容创作者而言,剧本杀是一条更加自由精彩的创作之路。不像传统的小说和网文写作那样,动辄耗时一年半载;也不需要像创作影视剧本需要平衡各方意见且上线周期漫长。靠一个优秀的剧本杀作品获利数百万,早已是行业内部认可的神话,而超级口碑作品如《年轮》的后续影视版权收入更是令作者和发行振奋。在行业飞速发展的当下,一个尚处于草稿阶段的剧本杀,只要在某一方面有亮点,就足以令许多发行趋之若鹜。
尽管如此,就像每个行业都有其独特的行业壁垒,剧本杀创作对于编剧也有独到的要求。
首先,与传统的影视甚至文学作品不同,传统创作者所擅长的将冲突集中于C位角色身上的技巧,恰恰是剧本杀创作者需要反其道而行之的——作者必须兼顾游戏中每一位玩家的感受,力求使每个人在事件中的戏份相对均等,或通过不同的视角立场看待事件,或通过不同的选择分支改变事件。如果剧本中出现过多的边缘角色,则一定会遭到玩家的诟病。
其次,作为一种游戏脚本,剧本杀剧本中的故事必须能够令玩家有足够的动力去主动推进游戏进程。发行商“烤生蚝剧制”告诉笔者,他们最喜欢的是具有游戏策划或桌游设计思维的作者,因为这一类作者能够搭建出清晰的游戏流程,建立起有效的奖惩机制,制造出“全程高能”的游戏体验,而这一效果的最终实现又与作者对叙事的把控能力息息相关。
最后,一个剧本杀故事与一般的剧本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有一个独特的“核诡”(核心诡计)。不论是一个精妙的作案手法,还是一个独到的世界观,一种别样的信息呈现方式,成功的“核诡”总能让玩家在直面真相的那一刹那感到头皮发麻。而创造“核诡”能力的高低,正是当下剧本杀市场对一个作者价值评估的绝对标准。
大腕纷纷杀入剧本杀
一方面,新作者们在为创造出精彩的“核诡”绞尽脑汁,另一方面,许多其他领域的“大神”作者也开始进军剧本杀界进行“降维打击”。写作过《死亡通知单》系列小说的著名悬疑作家周浩晖创作的科幻题材剧本杀《2026》,本身就宛如一部内容浩繁的小说,光是主持人手册就有150多页,游戏的结局也多达50多个,除却容量,作者的文笔和知识储备也令一般的剧本杀作者望尘莫及。而著名作家如马伯庸、刘慈欣等人创作出的IP故事,也已经在被改编成剧本杀的路上。曾参与《唐人街探案》系列的编剧北辰在成为专职剧本杀编剧之余,更是深入剧本杀行业,身兼监制、发行、多家剧本杀店的老板等职位。
头部作家已经拿到了剧本杀行业的大蛋糕,而普通作者的收益仅能维持温饱。然而这仍旧挡不住许多新手蠢蠢欲动的入行之心。为迎合这一需求,市面上的剧本杀写作训练营如雨后春笋,不菲的培训费用昭示着日益增长的行业红利带来的诱惑。尽管当前市面上的剧本也不乏抄袭、“缝合”之作,但值得庆幸的是,真正的好作品总能在市场上获得口碑和商业的双丰收,这对于真心热爱创作的作者而言,无疑是灯塔上的明光。
三头六臂全年无休的发行
剧本杀发行是真正的全年无休。尽管在与作者的合作协议当中,作为剧本承制方的发行商会拿到较大的利润份额,但发行的辛苦也数倍于作者。
一个剧本杀初稿的完成仅仅是产品落地的开始,发行的工作内容类似于影视行业中的制片人,负责将相关资源整合之后对外输出。从对剧本基础内容的选择,到对半成品内测修改,对接美术完成产品实体化,通过参与展会进行公测、宣发和售卖,在剧本正式上架后负责发货和售后答疑。大量工作有时候仅由2-3人的发行团队即可完成,每个发行都必须做到“一专多能”,方能“各显神通”。
许多著名的发行工作室都是由成名作者创立的,他们会将自身的喜好和擅长的类型延续到工作室的其他作品中,打造出差异化的品牌基因。例如创作出机制阵营类经典《刀鞘》的作者老玉米所开办的老玉米联合工作室,其后续出品《兵临城下》《梅芙萝尔号》亦是种子选手。同时,即使多家发行身处同一赛道,也可借由对类型内部风格的细分吸引到“铁粉”。如出品过《年轮》《余香》《面剧》等作品的天津剧盟侦探推理社,就以掺杂着大量数学题和严密的逻辑流诡计为特色,成为硬核玩家心中“永远滴神”。而出品过《雾鸦馆》《漓川怪谈簿》《死者在幻夜中醒来》的灰烬工作室,则热衷于加入“变格”(超现实的奇幻、科幻设定)元素,玩家需要大开脑洞方能推出真相,推理之余还能得到独特的情感体验。
不过,大作者和大发行毕竟是少数,在业内诸多作者尚处于成长期的当下,规模较小的发行也都在“投石问路”阶段,会选择同时开发几个不同类型的剧本项目,紧跟市场随时调整作品方向。每部剧本杀作品的平均创作周期大约在三个月左右,一旦进行中的剧本项目因为种种原因难以为继,则已经付出的时间和资金成本便无从收回。在新发行不断试图入场的当下,团队之间的比拼容不得半点资源的错耗,因此许多发行已经开始尝试组织进行流水线化的剧本生产,将“架构+编剧+写手”组合成创作团队,以提高创作速度,增强竞争力。
或许,当发行与发行之间开始进一步的资源整合与合作时,行业又将会迎来下一个全新的局面。
展会多到爆 “首车”最重要
2021年下半年的剧本杀展会数量已超出整个行业的想象。过去每一两个月有一次,现在每个月甚至同月同城出现多家展会已不新鲜,2021年下半年将有十余场展会在各大城市举办。发行方带着尚未发售的作品在展会上进行公测,有试玩意向的店家会选择性“上车”,通过体验感来决定是否购买剧本。有时一个新本会成为“爆款”,进而一车难求,店家抢破头;有时“首车”口碑没能发酵良好,剧本在接下来的几天无人问津,只能等待后续修改再战。由于能否树立口碑往往取决于“首车”的效果,故而有些发行会组织“本托”,在首车上大肆吹嘘,将前来体验的店家唬得一愣一愣,直到成品到了店里开给顾客,才觉得好像哪里不对。不过最近这种情况已经较为少见,更多的是店家面对琳琅满目的选择,苦恼到底要上哪一车——体验剧本对体力和精神都是不小的消耗,一个人一天最多只能体验三场。
当前的剧本杀作品从发售数量上可以分为三类:盒装本,通过网售渠道就可以买到;城限本,每个城市只有三家店铺能拿到授权,玩家想玩只能去相应门店;独家本,每个城市只有一家店能有授权。盒装本的价格是固定和透明的,而城限本和独家本单价从几千到几十万不等。一般来说,展会就是店家们抢夺限定本授权的战场。
现在,许多城市已经将举办剧本杀展会当做新的“城市名片”,用以聚拢人气,开掘新的合作方向。今年暑期,文娱兄弟行业如电影节、桌游展等也纷纷将剧本杀展示体验和颁奖环节纳入日程当中,各个行业与剧本杀行业的接口正在生成。
每月100家店倒下 又有110家店开起来
截止到7月底,北京已经有2000多家剧本杀店,而成都也已经有1000多家。随着暑假的到来,线下剧本杀门店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或许极少有人能意识到,繁荣和洗牌正在同步发生。今年上半年,剧本杀门店的倒闭率达历史新高,闲鱼上“闭店甩卖”的盒装剧本层出不穷。然而,新店仍在不断涌现。用某店家的话来说,“每个月都有100家店倒下,又有110家店开起来。”
或许在许多人看来,开剧本杀店是一件门槛低、回报快的好生意,然而真是如此吗?
看似简单的剧本杀门店生意,从店面选址、人员培训、日常客源维护、选本乃至引流,处处“有机关”。剧本杀的本质收益模式是时租场地,一家店面的容客上限是固定的,一个房间一天至多只能开三场,而每一场顾客的游戏体验和给到的反馈评价,都会影响到店面的流水和口碑。如果不能摸清周边顾客的需求和喜好并匹配性地修正店面定位,不能进行周期性的剧本更新,不能培养乃至挽留住优秀的DM(剧本杀主持人),店家初期投入的成本便会缓慢流失,甚至没回本就倒闭。
在展会上取得“城限本”和独家剧本授权,并将其吃透开好,是一家店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为了取得良好的演绎效果,DM通常会提前一周甚至半个月进行“装本”(学习剧本),依据现有资源对剧本内容进行微调,动用多个甚至数十个NPC(指非玩家角色),甚至有时整个店会进行“清场”只为开好一个本。不过,一家店仅靠盒装本也可以获得良好的口碑,这并不是说店里的本越多越好,而是要靠DM把有限的本展现得无懈可击,才能引来足够的回头客。
维护已有客源的同时,聪明的店家也在不断寻找着新出路。例如承接团建单,或与其他线下场所(如私人电影院)合作,拓展剧本杀游戏的应用场景。同时,通过与美团、抖音、小红书等上下游平台合作进行引流,已经成为每位店家的必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