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文艺作品研讨会要倡导“背鼓寻槌”

2021-12-22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陋岩

前些时候,阳泉市评论家协会召开李月丽诗集《我这样笨拙地活着》研讨会。李月丽介绍自己的作品时,顺口说了一句“我这是背鼓寻槌来了”,让我感慨良多,赶紧插言道:“咱这个会议不如就叫背鼓寻槌——李月丽诗集《我这样笨拙地活着》研讨会吧!”

我们不可否认,文坛举行的个别文艺作品研讨会,基本模式就是请一群圈内文朋诗友,高声赞美一番作品的优点,然后发个图文并茂的会议消息,营造一点宣传氛围,也就画上句号了。为此,我还专门写过一首寓言诗,对这种背离文艺研讨目的、文艺评论宗旨的现象进行了鞭笞。这是一首短诗,不妨写出来请大家雅正。标题是《无题》:“狐狸出版了一部诗集/请来一群猫/参加作品研讨会//会议在一声声‘妙!妙!妙!’的发言中/圆满结束”。李月丽这种敢于“背鼓寻槌”让人擂的勇气与精神,确实值得大家学习。其实,“背鼓寻槌”并非全是刀枪剑戟式的批评。它起码包含三层意思。其一是作品确实好,大家你一槌、我一槌、他一槌,合作出了一曲或雄壮或优美的“大合唱”。其二是作品质量较差,经受不住敲击,大家几槌就把“鼓”敲得千疮百孔。其三是鼓是好鼓,但是因为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导致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审美差异与偏差,有的人敲“文迓鼓”,有的人敲“武迓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好生热闹也。这样才是最佳的研讨会,可惜在我的记忆里少之又少。

不管是什么结果,作者敢让人擂自己的“鼓”,确实需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我参加过一些研讨会,作者邀请的时候非常谦虚,反复叮嘱说一定要为他的作品多提宝贵意见,一定要以“刺刀见红”的“外科手术”,帮助他发现软肋和病灶,促进他的文艺作品今后迈上新台阶。那时候的我,可真是个“实诚”人,开会发言的时候,真就一二三四五六七地给人家指出了一大堆毛病。结果,作者的脸色当场就晴转多云了。之后见了我,也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我才逐渐悟出有的作者让你参加他的作品研讨会,是让你去放开喉咙,打开口腔、咽腔、胸腔、脑腔、鼻腔去唱赞歌的,是让你把他的作品与他捧到云端之上,满足他的虚荣心,让人对他仰望的。这种只有喜鹊歌唱,没有啄木鸟治病的文艺作品研讨会,浪费了大家的时间资源,浪费了会场的场地资源,浪费了主办单位的资金资源……这样的文艺作品研讨会,不开也罢。

文艺作品研讨会要倡导“背鼓寻槌”模式。具体操作办法就是会前先让大家传来发言稿或者是发言提纲,对那些只唱赞歌的与会者,就尽量不要请其参会,浪费别人和他自己的时间了。当然,有的文艺作品确实好,咱硬让人家与会人员鸡蛋里边挑骨头,也是不对的。好的文艺作品,我们不仅要允许唱赞歌,而且要倡导大唱赞歌。

这正是:金无足赤是现实,人无完人乃常态。文艺作者纳贤言,“背鼓寻槌”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