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新发展

2022-02-15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朱玲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讲话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文艺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并对文艺工作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提出了深刻的见解,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艺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需要反映社会存在,任何脱离时代的艺术作品都难以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今天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无不对当时历史时代有着深刻把握和刻画,正是这种时代性成就了这些作品的超越性和永恒性。同时,现实又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对一定历史的传承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要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作为认识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新征程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征程。伟大时代呼唤伟大作品,认识时代特征、把握时代脉搏,通过文艺作品讴歌党、讴歌时代、讴歌人民,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理应成为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要求。另一方面,新时代是从历史中走过来的,中华民族从浩瀚灿烂的文明大国到近代,再到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现实来看,诸如《觉醒年代》《长津湖》《山海情》等反映党领导的复兴伟业的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仅体现出文艺工作者高度的使命意识,也证明文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大有可为。

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离开了创新,文艺就会枯竭。无论是内容创新还是形式创新,都需要把握好与传承的关系。从内容来看,创新意味着要更多反映新时代、新要求、新使命,需要不断提升文艺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但创新不是割断血脉、凭空虚造,而是在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有许多优秀的资源,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同时,许多具有深厚思想内容和丰富表现形式的经典作品,也可以结合时代要求进一步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从形式来看,任何思想内容都要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表达和呈现出来,恰当的技巧和现代化的手段能够让思想内容更加出彩。比如,根据我国四大名著改编的优秀影视剧作品,让传统文学经典通过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再现。如今,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更多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些新的艺术形式在年轻人中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值得进一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新时代文艺作品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基因,让新时代的文艺创作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当然,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任何形式的创新要适应内容的需求,决不能只强调形式而忽略了思想内涵。如果只关注形式的新奇,只会吸引一时的关注,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曾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构筑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离不开民族的文化,这意味着要立足民族特色、选择民族的主题、使用民族的语言和表达、体现民族的感情、彰显民族的审美趣味和价值主张,让人们通过艺术作品感受中华民族所创造的辉煌文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总之,就是要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一切“去中国化”“去历史化”都是没有出路的。

此外,在全球化深入推进的今天,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深入,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大力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资源、借鉴有益的艺术表达形式,对我国文艺的发展也能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全球不同国家的不同经典文化作品,之所以能够为世界各国人民接受和认同,说明人类有共同的悲欢。因此,中国文艺的创作也应致力于反映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和奋斗等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个人修养与作品效果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勉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中国传统文化有文以载道、以诗言志等说法。艺术作品必然会受到创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艺术观以及思想情感、创作方式的影响。这就需要文艺工作者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与新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坚持歌颂真善美,旗帜鲜明地批判假恶丑;坚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切体悟人民的喜怒哀乐、反映人民的呼声,与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强烈共鸣,而非所谓的“为艺术而艺术”,只书写一己之悲欢甚至无病呻吟;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把满足人民的审美需求、滋养人民的心灵、提振人民的精神等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防止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成为市场的奴隶;要遵循文艺创作规律,不断提升自身学养,专心致志、朝乾夕悌、久久为功、追求卓越,自觉远离欺世媚俗、急功近利、粗制滥造和模仿抄袭;要不断提升道德境界,增强社会责任感,始终心存敬畏,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文艺界良好社会形象,进而引领社会良好风尚。

(作者单位:中共武汉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