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积极探索中小学戏曲艺术素养培育新路径

2022-03-14 发表|来源:文艺报|作者:李梅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明确提出了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同时要求,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传承着活态的民族文化基因,展现着独特的中华审美风范,承载着民族的价值认同和情感依赖,体现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双减”背景下,中国戏曲作为融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不仅可以在有效支持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提高学生艺术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等方面助推“双减”工作,而且可以为中小学生从小种下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坚定文化自信,同时,可以为发现和储备戏曲后辈人才提供基础条件。

近年来,戏曲在提升学生艺术素养方面不断努力,积极探索,主要体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戏曲进校园活动中。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特别提出: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争取每年让学生免费欣赏到1场优秀的戏曲演出。2017年《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出台,其中“总体目标”明确提到:2018年,戏曲进校园活动蓬勃开展,戏曲教育丰富多样,争取实现全国所有大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年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戏曲进校园活动开展以来,梨园文化润校园初见成效。学生们通过看演出、上戏曲课、参加社团学唱戏等方式,了解有关戏曲的知识,也对这门古老的艺术产生了兴趣。但是,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原因,戏曲进校园在中小学仍存在普及程度不高、活动成效有限等问题。一是政府购买的戏曲进校园演出场次在中小学安排得较少;二是戏曲社团仅存在于个别条件较好的中小学校;三是每年仅仅欣赏一场戏、听一场讲座对学生艺术素养的持续提升效用有限。

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制定普通中小学戏曲艺术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培育体系和课程设置。在认真总结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相关部门遵循戏曲教育规律,制定普通学校戏曲艺术素养培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激发广大中小学生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积极营造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校园环境,在助推提升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同时,发现并储备戏曲后辈人才。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规范设置并完善戏曲艺术素养培育体系,组织文化、戏曲、教育等方面相关专家加强戏曲社团的校本课程甚至地方课程建设,因地制宜,突出灵活性、自由性。例如陕西大地拥有秦腔、眉户、碗碗腔、线戏、跳戏等众多剧种,可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地域文化的背景、学生兴趣的特点以及艺术师资的现状,来机动选择,灵活教授,让孩子们在兴趣中完善艺术素养、人文素质的提升。

二、进一步加强校团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戏曲进校园活动。各地各校可以“请进来”的方式,因地制宜,加强与戏曲院团、地方文广局的合作,引进一批京剧或地方戏曲优秀人才和院团,有效开展戏曲课后服务活动项目,让戏曲从“进”校园到“驻”校园,真正实现戏曲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由学校自主选聘戏曲指导老师或院团,并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受聘方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遴选、开发、引入优质戏曲资源,通过开展戏曲名家讲座、戏曲演出活动,开设线上线下具有系统性、适宜性和趣味性的戏曲通识课、赏析课,指导学生戏曲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等,以多种方式加强学生戏曲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兴趣与爱好。

三、积极开展高效有益的校外戏曲研学活动。各地各校可以“走出去”的方式,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就近分期分批到戏曲院团、戏曲博物馆等,通过体验式、互动式教育实践活动,了解戏曲艺术生产的真实过程,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和支持各地将戏曲欣赏、体验纳入研学旅游内容;鼓励和支持各地有条件的戏曲艺术院团、戏曲博物馆、戏曲研学实践基地等向中小学生优惠或免费开放,积极吸引学生参加。另外,创建戏曲研学旅行基地,为持续深入开展戏曲研学旅游活动提供设施保障。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