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各种“进校园”能否“一盘棋”

2022-03-17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文青

近年来,在不同的场合,各种“进校园”的呼声不断。以文化领域为例,先后有“高雅艺术进校园”“京剧进校园”“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书法进校园”等诸多说法。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部分代表、委员也有关于“文化进校园”的建议、提案,例如“传统文化进校园”“二十四节气进校园”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广大文化工作者也备受鼓舞。“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文化进校园”对于提升青少年文化素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各种“文化进校园”的声音,正体现了各界人士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关爱以及对民族复兴伟业的关切。

“文化进校园”,关键在落实。以笔者之见,无论建议、提案还是其他呼吁,需要有关方面在广泛征集方案、听取意见后,进行汇总整合。我们可以看出,“京剧进校园”“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书法进校园”“传统文化进校园”等说法,是不同人士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提出的,这其中有些概念和内容有交叉、重复之处。对于这些零珠碎玉,需要“串珠成链”,使之形成一个体系。换言之,“文化进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顶层设计”,而不宜做成拼盘式的东西,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有了这样一个体系,如有后来者提出新的建议,佳者善者可以补充纳入,对于老调重弹者则可拒之门外。如此一来,也可促使各界人士提高建言献策的能力水平。

“文化进校园”在施行之前,最好能够多听听广大老师、学生的心声。“文化”和“校园”是两个不同的系统,各有其运行逻辑和规律。校园又有大学、中学、小学之分,甚至还包括幼儿园,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文化的需求以及接受方式是不同的。“文化进校园”如何做到精准,也是摆在文化工作者、文艺院团和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道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