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中国戏曲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2022-09-22 发表|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朱绍玉
《好戏连台》朱绍玉创作作品剧目展演现场。

过去这10年,是中国戏曲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10年。国家持续加大对文艺事业的投入,高质量戏曲精品不断涌现。在刚刚收官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母亲》《风华正茂》等红色剧目大放光彩,代表了戏曲同行关注时代变化、把握时代脉搏、展现时代风采的决心和成果。

让作品指向时代,同样是我10年来创作的主要方向。10年来,我担任了《李大钊》《石评梅》《红军故事》等红色题材作品的作曲与唱腔设计,也为《在路上》《眷江城》《盘龙岭》《生死愿》等现实题材作品作曲,获得了很多观众的喜爱。相比传统戏曲的固定程式,现代戏的创作更需要把握好分寸,无论是唱腔还是音乐,都要服务于剧情和人物,让观众接受并喜欢。我也在近10年的创作中摸清了新时代戏曲音乐创作的一些规律。

首先,戏曲创作要保留自身剧种特色。每个剧种都有自身独特的唱腔,所以在创作新戏时,必须遵循艺术传统,把传统戏曲中经典的声腔挖掘保留下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守正”。创作不“守正”,就会导致泛剧种的混乱,地方剧种听起来像京剧,京剧听起来像歌剧,让作品失去了本真色彩和历久弥新的底蕴积淀。

其次,戏曲创作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近年来有很多作品经受住市场的检验,在时间的打磨下成为新的经典。让作品“留得住,传得开”是我们戏曲人共同的追求。戏曲创作要了解新时代的观众需求,符合时代审美。比如音乐节奏方面,在这10年中,即使是创作《赤壁》《天下归心》《下鲁城》《建安轶事》这类历史题材剧目,我也尽可能在保留其韵味的基础上,让节奏更紧凑、更丰富,让年轻观众接受并喜欢。

再次,戏曲创作要体现时代特征。要推动戏曲创新必须有章法、有尺度,需要创作者较高的艺术审美和对剧本的理解把握。在做一些新尝试的时候,并不是随意搭配融合,而是根据时代特征找到最适合的那个。比如《李大钊》这部戏的故事背景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大事,所以选用了《国际歌》作为音乐主题,贯穿整部作品,让观众可以更好地代入到那激昂的岁月。

最后,戏曲创作要勇担时代使命。中国戏曲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在创作时,必须勇担时代使命,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推广者,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用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党的女儿》这部作品已经演出近百场次,至今仍在上演,获得很多观众的喜爱。很多观众也是通过这部戏对京剧有了新的认识,对党的光荣传统有了更多维度的了解。作为创作者,我觉得很骄傲,也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