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在新的征程中谱写文艺新篇章

2022-10-31 发表|来源:文艺报|作者:张帆

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强调了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使命与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系统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内涵和本质,科学论述新的历史条件下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必须坚持的立场、方针、政策,辩证揭示文艺与时代、文艺与民族、文艺与人民、文艺与传统、文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为新时代文艺发展锚定正确航向,为新时代铸就文艺新辉煌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以更多精品力作铸就社会主义文艺新辉煌。

一、在总体格局中找准文艺的方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这个总体框架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见,我们不能就文艺谈文艺,而是要把文艺问题放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方位中,将文艺工作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推动力。一百余年来,党所领导的文艺事业始终坚持强烈的时代性与人民性,培育和发展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历久弥新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推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发展,在脱贫攻坚、生态文明、数字文明、人类文明互鉴等领域开辟出新的主题,展现了新时代文艺的新视野、新气象、新品格。在新的起点上,新时代文艺要进一步深刻反映我们国家在经济、社会、民生等各个领域的重大事件与重要举措,展现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恢宏图景,彰显中华民族的强大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希望大家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进一步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这就从根本上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从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史来看,“人民性”是一个贯穿始终,并且不断充实、不断重释、不断发展的观念。坚持文艺的人民性,是党对文艺发展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这些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的论述不仅阐明了文艺与人民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更强调了人民生活是社会主义文艺坚实的基础。新时代文艺只有书写人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才能够创作出流传久远的精品力作,永葆艺术之树长青。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文艺的主体性、文艺的现实性、文艺的情感指向、文艺的社会价值、文艺的评价标准等多个维度上深化对人民性内涵的理解。作家们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以饱满的人民情怀展现时代变迁中普通人的梦想与奋斗,描绘普通人在战“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等波澜壮阔的时代征程中的理想与追求,刻画了众多体现新的精神取向、文化价值与社会发展的时代新人形象。坚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与素材,从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中提炼出时代的精神。积极以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更加注重切近百姓生活、关注民生议题的现实题材创作,描绘出平凡小人物中的不平凡故事,书写他们在创造美好新生活进程中所焕发出来的向上、向善的坚韧精神与人性亮光,以及默默奉献的精神。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新时代文艺以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方式,重启“人民美学”的维度,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视角表现生活。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继续坚持把为人民服务视为天职,自觉地创造更加丰富的文艺产品,进一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三、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要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结合现实语境的新变,遵循守正创新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不仅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格与文化精神的正道,同时也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现代科技相彰显,把传统文化以现代化的形式进行再阐释与再表达,从而与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心灵感受、现代生活相契合,使中华文脉在赓续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审美精神、叙事方式、语言风格、哲学内涵以及价值取向,都是新时代文艺得以蓬勃发展的文化源脉与文化基因。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文艺创作深深扎根于脚下的大地,同时积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与智慧,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展现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形态,展现了厚重的历史情怀与宏阔的历史视野。当代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兴起讲述“中国故事”的热潮,以宏大的视野展现中国经验、以新的主体意识重述中国历史、以新的媒介技术重新表达传统文化,积极建构具有中国视野与中国立场的理论话语,呈现出文化更加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同时,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改变了文艺的形态,革新了文艺观念,催生了以年轻一代为主体的新文艺群体以及新的文艺组织,以更为多元与创新的美学方式书写传统与想象未来,展现了充满青春与自信的现代化文化形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广大作家艺术家要进一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更多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展现党领导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四、用高尚的文艺来引领社会风尚

文艺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简单再现,而是经由创作者的主观选择与艺术提炼,是社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古往今来,那些展现人性真善美的作品,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与深刻隽永的艺术价值。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新时代文艺面临着各种价值观互相冲突的复杂的文艺环境与思想环境,我们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航向,不断推动文艺事业向前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传递真善美,涌现出一大批讲述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开放史以及歌颂英雄、赞美人民的优秀主旋律作品。积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对我们的文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作家艺术家要成为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在不断提升文化修养、强化艺术训练的同时,更要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高远的志向、高尚的情操融入作品。只有坚持修身守正、立心铸魂,才能不被所谓的流量热点、市场杂声所左右,才能创作出反映社会现实、涤荡人民心灵、鼓舞时代精神的伟大作品,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五、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新时代的文艺创作需要有海纳百川的宏大气度与放眼世界的广阔胸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从向世界文艺借鉴到与世界文艺互鉴,这一过程伴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增强,展现了中华民族从弱小走向复兴历史进程下的文化主体性与使命担当。新时代文艺不仅仅是民族的文艺,更是世界的文艺,我们创造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丰富了全球文明与文化的多元化、多样性的发展形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量文艺作品被译成各种外文进入世界文学市场,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和关注度,展现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创造力和影响力。新时代文艺的主题不再局限于中国本土,而是更深地把握住全球化格局下本土与世界的相互脉动。华文文学也在全球舞台上更加自信地展现中西文化交融的风景。中国文艺与世界文艺交流互鉴,就是要对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同时也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和心灵世界等展示给世界。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世界观、文化观以文艺的形式推向世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世界文化与文明多样态发展,化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推动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对话与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时代新征程,需要文艺事业有新的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在百年未有的历史变局与时代机遇中,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积极投身伟大时代,创作更多反映时代气象和人民心声的精品力作,引领中国文艺从“高原”迈向“高峰”,谱写社会主义文艺新的辉煌篇章。

(作者系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