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仙》 ——闯出一条古戏新路
2022-10-31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小东
在经典中生长,在传颂中流变,“西湖的三月天”在新时代中再次迎来了她的黄金时光。两个月前,嵊州市越剧艺术中心把《许仙》这一传统剧目再次搬演于舞台,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作为第五届中国越剧艺术节祝贺演出的剧目之一,是由中国戏曲学院和嵊州越剧艺术学校联合创排而成。越剧戏校深耕地方戏曲多年,深知如何充分利用演员技艺优势,得以在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中展现精进的戏曲功底。在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一个又一个观演小高潮让戏迷过足了戏瘾!
记得三年前,在嵊州参观学习期间,钱江南校长就为我引荐了他们学校的一位既能编又能导的优秀老师——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的高材生夏曙光。他确实不断地有曙光呈现,当时我看了他策划编导的一台如景如画的综合晚会,真切感受到他的出众才华。几个月后我收到了曙光老师改编的剧本《许仙》,看了以后对他这种敢于向经典“下手”,向精品挑战的革新精神大为惊叹。几个月后,这个剧本就立在了舞台上,钱江南校长和夏曙光老师邀我专程前来嵊州观看了这部戏后,让我深表叹服。曙光老师根据学生条件基础量身定制创作剧本的大胆尝试和“以戏带功,以功促戏“的做法的可行性在舞台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两年后,我以为毕业生陆续毕业了,就该“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了,这部戏也就没机会演了。没想到他们又和中国戏曲学院强强联手,锦上添花,共同打造演绎了新版《许·仙》,让我真正看到了这种精品是有了高原才能有了高峰,这种从高原到高峰挺进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也使我们作为同类中专艺术学校感到由衷的赞叹和敬佩!

“最爱西湖三月天,斜风细雨送游船。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来共枕眠。”婉转唱腔、高颜值扮相,越剧戏校的师生一出场就已经俘获大批观众。“科班出来的演员就是不一样,身段、唱腔都是专业的,再配上《许·仙》这部剧的文化底蕴,太震撼了!”“整个舞台青春靓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观众看后赞不绝口。《许·仙》的故事脱胎于古代传说《白蛇传》,尽管在历史演变中已有不同的艺术形式,且就戏曲剧本来说,也早已在田汉京剧版《白蛇传》中已成定式,但此次经由导演组姚志强、吴彦秋、夏曙光、编剧王昭等主创团队的复排改编,同是国戏毕业的越剧主胡演奏家田稼丰作曲伴奏,两校师生强强联合,在保留原剧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又作出了继承与发扬,大胆改革。导演团队将婉转典雅的越剧剧种特点与传统京剧剧目相结合、高颜值演员、戏曲服装与个性化的戏剧人物相辉映,剧中的每一对人物关系都有了新的发展与流变,比如在剧中的许仙已不再是法海与白娘子之间的附庸,可见更丰满的人性特征,他已作为主角并参与改变了法海与白娘子之间的对立关系。这次编排,除了越剧元素作为主打,观众也能看到诸如黄梅戏、京剧、昆曲等文化元素。

技艺超群、美轮美奂。看罢《许·仙》,我深感如今中专戏校培养人才的能力不可小觑。中专艺校不容易,这样的大型演出,既锻炼了学生,也让老师的教学有了更垂直的范本。今年是越校建校60周年,也是“中国戏曲学院嵊州越剧教学基地”成立11周年,“孩子们既对传统充满敬畏,也敢于尝试,肯下功夫,最终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夏曙光对越校的孩子们抱有非常大的信心。

曾经戏曲被边缘化的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尽管戏曲人奔走呼吁也一度无法式微,在新时代中,越剧的发展更是如此,如何破圈,越剧亟待跳出旧有思维。早在两年前,夏曙光就已在浙江嵊州用一场“越剧山水实景演艺”让越剧走出了舒适圈。他用沉浸式演出和传统曲艺在越剧的发源地相聚,数百位越剧演员让观众移步换景,在历史空间中寻源问道,百年越剧正向立体纵深处发展。
总而言之,本次的《许·仙》同样带着戏曲人的不懈努力与创新,与越校师生同台竞技的中专艺校特色教学模式一道,用戏曲手法为经典剧目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古戏有新路,为守正创新的戏曲人点赞!
(作者系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党支部书记、一级编剧、一级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