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文艺两新”引领新时代文艺的先锋

2023-01-11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曾强

进入新时代以来,占全体文艺工作者总数约百分之九十的“文艺两新”人才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出“新的文艺组织”“新的文艺群体”(简称“文艺两新”)“动员令”,鼓舞了人民群众文艺创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发了人们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文艺两新”创作越来越生机勃勃,日趋繁荣,已然成为引领新时代文艺风尚的先锋。

科学无国界,文艺无职分。文艺就像是鲜活的流动的交融的血液,冷热可感,痛楚皆知,能够全面而准确地反映社会与时代的声音。毛泽东同志就文艺工作曾指出,“要了解各种人,熟悉各种人,了解各种事,熟悉各种事。”“文艺两新”就具有这种天然优势。其中有工人、农民、军人,也有教师、学生、自由职业者等等,就仿佛一个人身躯的所有毛细血管,遍布各行各业的几乎所有地方。因此他们最接“地气”,甚至本身就是“地气”的一部分。他们对社会的一切事实、一切需求、一切欲望、一切趋向都有着真实、准确、深切的感受和把握,这必然就构成并具备了文艺作品能够打动人、感染人的现实基础。

“文艺两新”出自广泛的社会阶层,代表着绝大多数的文艺工作者,他们具有高度的人民性。人民性是文艺作品中对人民大众的生活、思想、情感、愿望的反映,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人民性从大的方面讲,就是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对人民主体、人民利益的坚定维护,是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首创精神的政治品格和人格力量。因此,“文艺两新”的思想基础与党的思想基础是一致的,都具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理想追求、历史自觉和责任担当。党的人民性从具体的方面看,是要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这就涉及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劳动就业、生老病死等诸多方面,虽然“小”而“杂”,但关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方面也正是“文艺两新”最为关切、最愿意表达的精神主旨和情感愿望。因此党的人民性的基本着眼点与代表着人民的“文艺两新”关注点也是高度契合,“文艺两新”的人民性艺术与党和国家对满足人民日益丰富的多元化文化需求是一致的。

“文艺两新”具有强大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不仅是物质生产实践的主体,也是精神生产实践的主体,因此也是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的主体。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也证明,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巨大的创造力。晋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几乎都是人民群众文艺实践和文艺创新的历史性辉煌成果。他们不虚伪,敢求真;他们不拘泥,敢变化;他们不保守,敢突破。他们都有厌恶和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道德自觉,也都有张扬和赞美“真善美”的淳朴理念。他们本来就具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现实基础,也具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创新意识。因此,充分调动和发挥“文艺两新”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必然会结出丰硕的文艺成果。

“文艺两新”也是群众自娱自乐、自我引导和教育、促进基层文艺发展和社会文明的“生力军”。他们的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行业性及丰富个性,具有非常突出的亲民特征。他们的创作大多着眼于群众喜闻乐见、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人、身边事,挖掘群众关心、关注、关切的典型故事,赋予生动的艺术描述、鲜活的形象构建和有思想有情趣有意义的精神内涵。这对繁荣基层文化、促进基层文化建设,满足观众文化需求、提高观众审美能力,倡导文明风尚、提高精神素质都能起到应有的重要作用。

随着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文艺两新”已经更深入、更广泛地参与了各项文艺创作活动,很多人依爱好而写、凭兴趣而作的新艺术产能、产量呈迸发式涌现,通过视觉、听觉、动感艺术的海量生产供给,为新时代文艺发展带来了新形式、新生态、新活力和新趋势,引领并丰沛了时代的文艺潮流。

“文艺两新”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政府及专业团队的有力支持和积极扶助。如一些省份已经把“文艺两新”列入政府的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定范畴,近日山西省文联联合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邀请国内著名文艺学者和专家,为“文艺两新”骨干举办了多个专题的培训,等等,这都为“文艺两新”加盟共创繁荣文艺事业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尤其为“文艺两新”指明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擘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作为人数众多、阶层广泛、知识丰富、自由活泼、活力无限、有情怀有责任敢担当的群众文艺创作队伍,必将以其先锋之势,为新时代文艺发展拓开更为广阔深邃的艺术空间,为“中国气派”的当代表达提供丰满生动的精品力作,为我们新时代的文艺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