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落实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文艺大有可为

2023-02-17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关戈

一年之计在于春,备耕时节农事忙。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布,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今年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意见》站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指导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于做好2023年“三农”工作意义重大。其中涉及到文化的内容,更是充分彰显了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和要求,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遵循。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发展。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行了专门部署,明确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尽管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是我们的国情农情,同时也意味着立足新发展阶段的“三农”工作需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更高站位去推进落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项传统要素,激活各项包括文化在内的增量要素,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在广阔乡村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巨大、不同地区和城乡仍存在较大差距的国家,要全面实现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不容易,但在已取得的成就基础上,新的机遇正在敞开大门:一方面,随着全国各地农村逐渐脱贫致富,在奔赴共同富裕的同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文化文艺要素在农村农业发展中愈发凸显,农耕文化遗存备受重视,农村移风易俗,乡村旅游、艺术小镇等新业态逐渐兴起,文化文艺作为增量要素赋能乡村振兴,为提质升级和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必须关注关心这些新的变化和要求,积极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文艺的新动能。

激活文化增量,赋能乡村振兴,是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路径,更是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在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但耕地面积少、地理地貌复杂,这是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因素之一;但多元多态的地理地貌,也培育了多姿多彩的乡村文化资源。在过去传统的农耕作业模式下,这些资源并未被充分挖掘和激活,却蕴含着培育新业态的广阔天地。与此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期待,对生活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田园之美和文化之美恰恰构成了一种对生活品质的美好想象。这种“供”的可能性和“需”的迫切性,在经济层面和文化层面,都形成了一个可持续的重要循环,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机遇。近些年来,全国各地进行了许多可贵的探索,如浙江积极推进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吸引艺术家到当地开展“艺术乡建”实践,还设置了“文艺村长”,不仅让当地村民增收共富,也美化了村容村貌,推进了乡村旅游,取得了良好的反响。这在过去几乎不可思议,有的村民一度觉得画画不挣钱有抵触,但最终都积极地参与其中。这充分说明,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大有可为,而借助文化的凝聚力、感染力和传播力,乡村发展将能更好地提质增效,乡村面貌将能得到更好的改善、提升和美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乡村振兴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全面振兴,需要文艺工作者提供支持、做好服务,极大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三农”问题向来比较复杂,既需要知识分子去保护文化遗存、完善乡村治理、引导移风易俗,也需要通过参与和支持乡村文化活动,去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意见》提出了“支持乡村自办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正是其有效体现。中国文联和全国各级文联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开展文艺志愿服务,对推进乡村文化活动,丰富乡民精神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到广阔乡村去经历锤炼、接受洗礼向来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可靠路径,是采风创作、汲取素材的有效手段和回馈生活、服务人民的重要模式,就更应该积极发挥所长,热情投身乡村振兴的时代潮流当中。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做好“三农”工作对于起好步开好局至关重要。在春耕在即之际,《意见》的公布令人振奋,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化赋能乡村的广阔前景和文艺工作者参与乡村振兴的新天地新机遇。这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崭新图景,是文艺服务基层、服务乡村的全新升级。在新时代的乡村耕耘出更加美好的春天,文艺责无旁贷、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