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努力完善戏曲美育教学系统化工程

2023-03-10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周利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标)》等有关或涉及戏曲进校园工作相关政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21年发布《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将艺术学进行调整,新增戏曲与曲艺学科,在上述“新课标”中将戏曲、书法、影视作为美育教育“新三科”。戏曲美育的核心要义是要在学生心中播下戏曲的“种子”,让广大青少年真正从戏曲的内涵上领略中华传统精粹、提升文化精神素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普及中延续与发展。然而,近年来,“戏曲进校园”工作依然面临师资紧缺、教材匮乏、保障不完备、督导不健全等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短板,导致全国各省市尤其是基层对戏曲美育的推动极不平衡。

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一,戏曲教育的专业师资缺乏。戏曲艺术虽为高校的一级学科,但高校的戏曲教育专业还未开设。无论是专业师资还是普及师资,戏曲成为高校少数没有教师培养的学科。从初级阶段的戏曲进校园工作到戏曲美育教学的转型与发展,不仅缺乏具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素养的教学队伍,更是在思政、安全等方面存在巨大隐患。其二,戏曲进校园的规范教材缺失。较为有序的戏曲进校园工作已经开展十余年,但基层学校基本没有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少数学校将戏曲课程纳入众多课后社团,但纵观全国,专业且系统并符合教育规律的戏曲进校园教材寥寥无几,个别教材在审定修改后未再修改就通过二次审定。其三,协同保障机制不健全。2022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和国家文物局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省级各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本地区落实工作方案。但在归口管理、明确职责、分工协同、督导考核等方面未形成有效机制,且配套政策、经费保障并不到位,“文教合作”未能真正建立起文旅系统与教育系统协同发展来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工作的长效机制,好的文件与愿景有时堵在了“最后一公里”。

为此,提出建议:

第一,完善戏曲教育体系,加大戏曲传承传播力度。

1.由戏曲专业院校开设戏曲教育专业;组织戏曲与教育两个方面行业的专业人士成立项目组,研究编制规范的戏曲普及教材(现阶段的戏曲教材不能成为非专业单位新的牟利项目)。

2.由政府购买服务,组织优秀戏曲专业团体进校园,保障学生每年至少欣赏1至2场优秀戏曲演出。鼓励特聘戏曲专家担任学校兼职艺术导师,探索戏曲美育教学学分制;明确进入学校的戏曲专家、戏曲剧目,应有标准、有选择,遵循教育规律与基本要求。

3.专业戏曲院团创建“讲座+演出+导赏+互动+体验”于一体的普及模式。根据学校需求尤其是教育规律,鼓励专业戏曲院团与大中小学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从语文、历史、文学、美学等多个方面结合戏曲,真正做到以戏曲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学科融合。

4.支持学校特色办学,建设戏曲社团和兴趣小组。把好内容关、质量关,注重教育深度、广度。推广北京经验,探索戏曲进校园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在一定程度解决师资、教材、经费、课时、场地等戏曲美育课程的瓶颈问题。

第二,文教合作,协同构建长效保障机制。

1.制定实施方案。要求各地根据《通知》精神,明确教育行政部门与文旅行政部门在美育教学和艺术管理在职能职责的协同对接,做到戏曲进校园有保障、有落实、有成效。

2.完善“文教合作”平台。明确考核监督机制,建立教育系统与文旅系统协同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工作长效机制。

3.文教部门签订并落实共建协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与公共文化机构、文艺院团、艺术院校等签订文教共建协议,通过举办文教活动、建立戏曲美育实践基地等方式,定期组织学生到文艺院团研学、剧场看戏等,推动青少年在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

(周利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京剧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