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新时代戏曲人才培养之思

2023-03-16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刘淼

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指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

人才是戏曲事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是戏曲艺术薪火相传、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等重大利好政策的指引下,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一批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领军人才、戏曲新秀脱颖而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青黄不接、人才断档的问题。但囿于戏曲艺术人才培养方式、培育周期的特殊性,戏曲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依然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断去探索。

文化和旅游部

多种方式推动优秀戏曲人才不断涌现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戏曲人才培养工作,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以多种方式推动优秀戏曲人才不断涌现。

2015年至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实施“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让千余名演员受益;2016年至2020年,连续5年举办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集中培训近千名戏曲编剧、导演、作曲、舞台美术、评论等专业人才,带动戏曲创作、表演、评论一体化协调发展。

2021年起,文化和旅游部开始实施全国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大力培养创作、表演、管理等领域的中坚力量。其中,“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着眼未来20年表演人才队伍建设,先后于2021年、2022年评选出共计54名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平均年龄42岁,分布生旦净丑各行当,涵盖京剧、昆曲等30个剧种。“十四五”时期,计划通过“以剧育人”“以演出人”和举办集中展演的方式,展示和推出100名以上新时代戏曲表演领军人才。

针对稀有剧种传承人才匮乏的问题,文化和旅游部于2022年起举办“天下第一团”青年表演人才传习班,采取戏曲讲习所模式,面向“天下第一团”(仅有一个国办团体的剧种)的主要演员开展理论课学习、表演技能训练提升等工作,助推他们更好更快成长。2022年,第一期培训班在江苏昆山举办,52人参加培训。

“百教不如一练 百练不如一演。”在中国艺术节、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昆剧艺术节、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等艺术节庆展演活动中,都活跃着戏曲领军人才、年轻新秀的身影。大家在展示展演的同时,也通过与各兄弟院团的交流、切磋,不断寻找不足、磨砺技艺。

此外,剧本扶持工程、全国舞台艺术优秀节目创作扶持计划等新时代系列创作工程,也在持续激励戏曲人才在创作实践中成长、成才。

各地、各院团

为戏曲人才编织起紧密有效的培育网络

在中央、文化和旅游部各项政策、举措的指导带动下,各地、各院团纷纷出台相应举措,着力推动戏曲人才建设。

河北实施的艺术后备人才“新荷计划”依托文艺院团,推进院校合作,“订单式”培养特色、急需后备人才;吉林实施的“名师传艺工程”,以“组合拳”的方式助力青年人才成长;浙江实施舞台艺术“1111”人才培养计划,真正起到“一人提升一团、一人带动一片、一人引领一行”的示范引领作用;山东连续6年实施“舞台艺术青年创作人才扶持项目”,累计扶持150人次、54个项目。

天津举办舞台新星优秀青年人才评选活动,辽宁将于今年起设立“辽宁省戏曲名家工作室”,“福建特聘戏剧导师培养青年主创计划”将通过项目制传帮带,江西为濒危剧种表演人才开设培训班……此外,在各级艺术基金的支持下,流派传承班,各类提高班、培训班,为戏曲人才编织起紧密、有效的培育网络。

此外,作为用人单位的各戏曲院团,也在根据自身需求和特点,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在20世纪80年代,天津市青年京剧团通过“百日集训”活动,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娃娃团”,成长为一支行当齐全、阵容齐整、剧目丰富、流派纷呈、备受海内外瞩目的京剧劲旅。2022年,在汲取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国家京剧院开展形式更多样、更具针对性的“百日集训”活动,带动全院演职员大练功。专项辅导、专场演出、名家传戏、剧目展示、实地观摩、自我研习……“百日集训”全面提升了演职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此外,国家京剧院将原三团改组为青年团,并通过开团大戏《五女拜寿》,推动青年人才在重点剧目、重大活动中担当重任。

业内专家

戏曲人才可持续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虽然通过各方的精准定位、持续发力,戏曲舞台“后继无人”的窘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变。但一些行当、流派后备力量不足,编剧、导演、作曲等方面能担重任、挑大梁的人才数量远远低于创作和市场需求的情况依然存在。这也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广大戏曲艺术工作者必须直面且要妥善解决的重中之重。今年全国两会上,不少文艺领域的代表委员为戏曲人才的培养建言献策,业内专家学者也纷纷针对这些提案建议呼吁、发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向文艺院团培养输送专业艺术人才的主渠道,艺术院校培养了一批符合时代要求的毕业生,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机制,艺术院校毕业生入职院团后,存在专业不对口、所学与所演衔接不畅等问题。一方面院团急缺、急需高水平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无法满足院团用人需求,人才短缺问题对艺术创作生产造成了极大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提出,文艺院团与艺术院校之间开展“小荷”人才培养计划的建议,通过跟踪培养、创新机制、联合演出等方式,打通教学、练功、创作、排练、演出的全流程,实现“从教学到实践”“从单向培养到联合培养”的目标,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徒间的口传心授传承艺术精粹,在一招一式中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为青年学子搭建成长“快车道”,以戏促功、以演育人,破解人才难题,推动舞台艺术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提出了《完善戏剧高等教育优化戏剧人才结构》的提案。李梅认为,戏剧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剧带人,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队伍。她表示:“要注重在剧目实践中锻炼队伍,积极促进戏曲艺术的活态传承;注重戏曲师承教育,名师高徒同台,不仅能使陕西戏曲宝贵的传承资源得到最有效发挥,而且能够集中优势资源,面向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广大基层院团实施人才培养,着力为陕西戏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牢固的人才基础;实行主演A、B组机制,坚持以剧目实践带动人才培养、以人才建设反哺精品创作的理念,从创作伊始就作为传承剧目分A、B组进行排演,名师高徒同进排练场,同台亮相。”

“戏曲从业人员大都是从小学戏,文化程度和学历普遍较低,这也是制约个人乃至整个戏曲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戏曲演员从小吃苦学戏,参加工作后待遇偏低,与影视剧演员天价片酬形成强烈反差,不少基层院团青年戏曲演员生活水平不高直接造成人才流失。”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院长金不换建议,应建立青年戏曲演员基本待遇保障机制,通过各级政府多方面努力,保障青年戏曲演员基本工资待遇,同时,在改善工作环境、廉租房分配等方面有所倾斜,使戏曲行业能够广纳人才、留住人才。

“戏曲人才的培养是有一定的周期和特殊规律的。大家要给青年人才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戏曲讲究‘口传心授’,现在各类培训班‘大课’很多,下一步应该有针对性地为青年人才定制课程,从演员的身体条件、艺术特点出发,为他们寻找合适的老师,在练功、排练、演出全流程进行专门的辅导,助力他们快速成长。编剧、导演、音乐类人才的培养,应该边练边学,尽早通过跟剧组或是创作实践来提高技能。此外,从中央到地方,各种政策、制度、活动有力保障了戏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但这些工作应该切实落到实处。比如,上级部门下了一个培训通知,相关部门应该找到最适合、最需要参加培训的人去报名,不能为了完成培训指标随便点将,否则有需求的人没有得到机会,不适合的人去了也没提高。”《剧本》月刊副主编、编审武丹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