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

2023-04-07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杨凤喜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文艺战线始终是一条重要的战线。

中国文艺事业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密不可分,是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为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为文艺事业发展创造了环境。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每一起重要的历史事件、每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都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了艺术的呈现,文艺成为记录光辉历史、赓续伟大建党精神的最为鲜活的载体。

当我们回顾中国共产党创立时,可以阅读长篇小说《红船》,在风雨如磐的启航中体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到逐渐壮大的艰辛与曲折,领悟中国革命的精神之源。“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英勇就义前激荡人心的演讲,不仅预言了中国革命的光明未来,也成为后来者勇敢向前的永恒动力!

当我们回望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时,可以阅读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在爬雪山、过草地中体味曾经走过的艰难与困苦,在英勇惨烈的战争和巨大的牺牲中体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穿越15个省区、翻越40多座高山险峰、跨过30多个急流险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用脚步和鲜血将一部伟大的史诗镌刻在大地上,文艺工作者用“地球的红飘带”的意象为它作出了生动的注解。

同样,一幅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可以让我们无数次地重温令中国人民无比自豪的光辉时刻;一首深情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曲,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改革开放后神州大地上生机盎然、催人奋进的美好景象;一部电视剧《山海情》,可以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脱贫攻坚带来的沧桑巨变和取得的伟大成果,深切感受到人民群众风雨无阻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努力和实践。

在山西这片光荣的土地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文艺工作者与党和人民的事业同频共振的典范:1943年前后,“人民作家”赵树理通过长期在左权县体验生活,创作了为群众喜闻乐见、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小说《李有才板话》和《小二黑结婚》,成为解放区文艺创作的代表作品;特别是《小二黑结婚》,为宣传婚姻自主、解决当时的时代难题、激励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山药蛋派”代表作家胡正是灵石县人,1950年代,他通过在晋中平原深入生活,创作了长篇小说《汾水长流》,深情讴歌了晋中人民百折不挠、攻坚克难、气吞山河的坚强意志。

我们党领导的百年文艺发展史,也是文艺工作者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孺子牛”的历史。从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到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在强调文艺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都在要求和倡导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工作方向,呼应时代,讴歌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则坚守“为人民服务”的美好初心,用坚定的立场、炽热的情怀、真挚的情感躬身实践,以实际行动担当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文学创作者,无论是回眸过去、凝视当下,还是展望未来,都能真切体会到这片土地上蓬勃的激情,真切体会到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责任的重大和使命的光荣。

我们文联的老前辈刘德怀、彦颖夫妇可谓新时期晋中文艺事业的拓荒者。刘老年轻时候在中央文学研究所工作,彦老则在人民日报社工作,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为了美好的初心,他们情愿放弃在北京相对优裕的生活,回到山西、回到晋中,从事最基层的文艺工作,呕心沥血培养文艺人才。刘老在身患重病、双目几近失明的情况下仍然以口述的方式从事写作,仍然用一颗赤子之心记录着晋中这片土上发生过的故事,记录着人民群众的劳动和创造。前辈文艺工作者对党忠诚、为人民工作和创作的信念和情操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作为后来者,我们必须追随,必定会追随!

古语讲:“读史明智,鉴往知来。”这句话体现得更多的是智者的思辨。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不仅需要理性的思考,更应该付出真挚的情感,用真心感知辉映在历史天空中的精神光芒,用真情呼应生发于这片光荣土地上的力量之源,以奋发有为的姿态坚定向前、努力实践。

我本人作为一名基层文艺工作者,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将深入到广大文学爱好者中,通过授课辅导、创作交流等形式,尽最大可能为他们提供服务,为推进晋中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