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经典翻新向未来 ——由京剧《穆桂英再挂帅》说开去

2023-04-29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李东才
2009年,李佩泓领衔主演的京剧《穆桂英挂帅》剧照 李东才 摄

京剧《穆桂英挂帅》是一部经典剧目,由上海戏剧学院重点打造、上海市戏曲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立项剧目《穆桂英再挂帅》近日复排,创新之处亮点颇多。

《穆桂英挂帅》作为梅兰芳大师和梅派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影响深远,盛演不衰。梅兰芳与程砚秋两位大师作为“四大名旦”的两位重量级人物,开宗立派,传艺授业,为中国京剧的发展付出了艰辛努力,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战期间梅兰芳大师蓄须明志拒绝给侵略者演戏,程砚秋大师回乡务农痛打汉奸,均留下爱国美名,一直令世人难忘。新中国成立之后两位大师积极入党,毕生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贡献力量,至今为后人视为榜样力量、文艺导师楷模。而今天,梅派和程派京剧艺术通过此剧再度汇流,精彩呈现,这岂不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机缘巧合,堪为佳话?

京剧《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大师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的演出剧目,是一出典型的抒发家国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赞颂正义勇敢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教育意义,可说是京剧古装题材传统方式演绎与国家主流精神当代呈现相结合的最好典范。当年演出,一炮而红。1979年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时,梅葆玖先生继承父志,将之复排演出,在艺术上做了不少创新处理,亦深获好评; 2009年,在龚学平、梅葆玖、李世济和音乐家杨乃林等支持下,由程派名家李佩泓将该剧移植为程派大戏,作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献礼剧目,将这一梅派经典剧目以程派声腔呈现,完成了一次艺术跨越,实现了京剧不同流派间的艺术转换共享、实现了梅程两门艺术在新时代的握手,成为京剧艺术创新和活态传播的典型范例。据说当时李佩泓首场演出程派《穆桂英挂帅》,梅葆玖先生亲自到场,在侧幕条内站着从头看到尾,致使李佩泓感动落泪,躬身下跪。

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李佩泓已经调到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任院长,实现了她在从当初的刀马旦跨越到程派大青衣基础上的再次跨越,成为戏曲艺术的教育家和管理者。她在认真搞好授艺解惑和教学管理的同时,再次披挂上阵,担纲主演《穆桂英挂帅》,以更成熟的表演向国庆献礼。她同时还结合教学,将该剧作为“戏曲进校园”定制剧目,与清华大学联手合作排练演出。演出现场,李佩泓在舞台上精彩的表演和清华大学数百名学生合唱团两侧呼应的主题歌演唱,交相辉映、气势磅礴,很有冲击力、震撼力。这样的呈现,既实现了该剧在演出形式上的出新,也很好地完成了戏曲进校园的任务,同时又进行了一场艺术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粹艺术的普及宣传,可谓一举数得。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盛大庆典之际,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本科生排练演出了“青春版”程派《穆桂英挂帅》。这其中当然少不了李佩泓的心血和上戏各位领导、专家的指导支持。在排演中,李佩泓恨不得手把手、口对口倾囊相授,把自己对生活和艺术的感悟都转化到学生们身上,通过他们呈现在舞台上。这场演出,虽然显得有些稚嫩,却可圈可点、朝气蓬勃,充满青春活力,引起业界热烈反响。同一个剧目,几十年接连创排演出并数次向党和国家的盛大节日献礼,也实在是凤毛麟角。

《穆桂英再挂帅》的创作演出,坚持守正创新理念,由著名编剧张永和、导演白云明、作曲杨乃林再度参与该剧的提升,对文本和音乐都进行创作升级。这次创排,一是对剧本进行了调整增补,人物行动与剧情逻辑更加流畅合理,也更注重从当代审美出发,整合语言与细节表达,力求让经典与时代产生共鸣;二是对音乐唱腔进行了重新创作与配器包装,并以交响乐队完成了部分录音伴奏,音乐设计结合当代青年人喜闻乐见的中国古典旋律元素,有机穿插,衔接在场次之间;三是舞台表演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在舞台美术呈现手段上较多采用了多媒体元素,比如曲面大屏、激光灯等;四是在观演关系上,融入了当代剧场概念,尝试突破舞台和观众的界限,增强代入感,拉近与观众距离,从而大大加强了戏的观赏性。

《穆桂英再挂帅》的另一个突出亮点,是由李佩泓、裴咏杰等京剧名家饰演重要角色,与学生共同演出,使得整台演出朝气蓬勃、精彩迭出。剧中是穆桂英中年挂帅,剧外是程派艺术薪火相传。10多年前李佩泓首演《穆桂英挂帅》文武兼备独树一帜,奠定了该剧作为程派剧目的艺术地位。本次演出,教演结合,以老带新,为年轻人提供学习实践、锻炼提高的平台,年轻主演配演和乐队都由该院应用型本科的应届毕业生承担,展现出年轻拔尖人才的技艺风采,既验证了以传、帮、带为具体教育模式新途径的优越性、实效性,体现出高等艺术教育的高度,还兼顾剧目创新,也尝试了一种戏曲教育的新模式,闯出了一条以项目带教学、以项目培养人的新路子,更昭示了京剧表演艺术本质规律的回归。

《穆桂英再挂帅》是该剧目的第三次提升,且是四代人接力传承。这体现了京剧人执着的探索精神,也再一次证明了上海是戏曲艺术创新发展的沃土。

(作者系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